唐朝武周宰相狄仁杰生平 狄仁杰政绩 狄仁杰子女


 

唐代大政治家狄仁杰,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生于一个普通官僚地主家庭里。狄仁杰之六代祖狄湛,东魏时做过“帐内都督”,封临邑子。狄湛之孙孝绪,唐太宗时做过尚书左丞,封临颖男。孝绪有个儿子,末子知逊,即狄仁杰之父,曾任越州刺史。
  狄氏家族,在门阀体系中,地位不算高。狄仁杰幼年刻苦攻读,以明经举,从此进入仕途。狄仁杰的前半生,比较平淡。作为政治家,他的后半生活动,才逐渐具有重大意义。
步入仕途 大理丞位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时年四十七岁,被任命为大理丞。大理丞是审判官员,从六品上。按制度,大理丞作出判决之后,有责任将被告的家属找来,向他们宣告判决,并问他们是否服从判决。在他担任大理丞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狄仁慊判决了纠缠多年的“滞狱”一万七千多件,被告的家属都表示服从判决,没有称冤叫苦的。
  仪凤元年九月,左卫大将军权善才,错砍了太宗陵寝上的一株树,皇帝要将他处以死刑。狄仁杰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法律,和皇帝进行了争辩。皇帝板起面孔,说不杀权善才,他就亏了孝道,对不起死去的父皇,左右侍臣都催狄仁杰赶快走开。狄仁杰不肯走,据理力争,说不能为了一株树杀一个将军。皇帝最后接受了狄仁杰的意见,减轻了对权善才的处分。
  几天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
  侍御史约略相当于后来之检察官,职司纠劾,纠劾的对象是中央各部、司的官员。侍御史官阶不高,从六品下,但由于常在朝堂值宿,得到较多的接近皇帝的机会,所以地位比大理丞重要。

  在侍御史任上,狄仁杰能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沽权的人进行斗争。例如司农卿韦弘机为皇帝造了许多壮丽的宫殿,狄仁杰上表纠劾,认为韦弘机在引导皇帝去追求奢侈生活。又如左司郎中王本立,是皇帝的幸臣,恃宠用事,狄仁杰要求将他交给法司审判。皇帝颁下圣旨,要赦免他。狄仁杰顶住圣旨说:“如果赦免了王本立,就请先将我充军到不毛之地去。”由于狄仁杰的力争,韦弘机和王本立都受到了处分。态度仁厚的临民刺史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去世。大权在握的武则天,把她的儿子李显赶下帝位,将他安置在房州。另一个儿子李旦,虽然当了皇帝,但徒有虚名。武则天以太后身分,临朝称制。
  这时候,狄仁杰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宁州在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是一个民族成份比较复杂的地区。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境内居民都能和睦相处。他的这种作法,受到当地人民的赞美:人们称他为狄使君,给他树立了德政碑。
  垂拱二年(686年),御使郭翰出巡陇古。郭翰态度严肃,所到之处,必有按劾,陇右各州的官吏都很怕他。但他进入宁州以后,感到这儿的气氛,和其它州不一样,许多人都向他提到狄仁僳的惠政,这使郭翰大为折服。他公开宣布,不在宁州久留,意思就是说,这儿政绩优良,不是他按劾的对象。郭翰回朝以后,上表推荐狄仁杰。大概就从这个时候起,狄仁杰开始受到了武则天的注意。
  狄仁杰被内调为冬官侍郎,以后又出任江南道巡抚使。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慊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
  狄仁杰出长豫州,是在一次大的兵乱之后。原任豫州刺史李贞,是太宗的儿子,封越王,他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兵三十万,前往镇压,叛乱很快地被镇压了下去。
  狄仁杰几乎是和张光辅同时进入豫州的,但两人随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冲突的一个焦点是关于所谓“逆人”问题。李贞起兵时,强迫一批人和他一道搞叛乱,并授予他们以官职。这种人有六、七百人,他们的家属有五千人。张光辅认为:这六、七百人,都是李贞分子,都是“逆人”,他要将他们处决,并笈没他们的家属。狄仁杰反对这样做。他认为那些人不是真正的“逆人”,而是所谓“诖误者”。他给武则天上了一封密表说:如果他不把情况如实地向她反映,那就没有体现出她对百姓的怜恤之情;但如果采取正式进表的方式,又怕给人留下为逆人申理的把柄,因此,他的心情极为矛盾。这种宛转的措词,使武则天部分地接受了他的意见,那些判死刑的都被流放到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
  由豫州去丰州必须在宁州经过。几个月之后,当流放者的队伍到达宁州的时候,宁州的父老接待了他们,并说:“你们是我们的狄使君救过来的呀!”他们在德政碑下痛哭起来。
  狄仁杰张光辅之间冲突的另一焦点是关于供应问题。张光辅及其部下许多将领,都以战胜者自居,进驻豫州之后,大肆勒索。狄仁傈予以拒绝,张光辅大怒,他威吓狄仁杰说:“你这是蔑视元帅!”
  狄仁杰回答道:“以前,乱豫州的就只是一个李贞。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招来了几万个李贞。”
  张光辅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回答说:“豫州人民有何罪!你统率三十万大兵来到豫州,豫州人缒城而出响应官军的人,成千上万!他们用的草绳被践踏成许多条绳路!可是,作为统帅的你,不仅不能约束部下,反而带头敲诈!豫州城内的冤气、怨气已经上达云天,我恨不能得到尚方宝剑,割下你的首级!”
  狄仁杰义正词严,张光辅无可奈何。回到洛阳以后,他向武则天禀奏说:狄仁杰言语不逊。狄仁杰被下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
  其实,在这次事件之后,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印象是更好了,她的下贬狄仁杰,只不过是敷衍一下张光辅而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不久,狄仁杰就被任命为宰相,就说明了这点。她甚至对狄仁杰说了这样的话:
  “你在豫州的时候,办了许多好事。可是,有人谗毁你,你知道谗毁者是谁吗?”
  “臣不愿知道。”狄仁杰说:“如果陛下认为臣在豫州所作所为是错误的,请陛下指出,臣愿加以改正。如果陛下认为臣没有错误,那就是臣的幸福了,臣又何必要知道谁是谗毁者呢!”
  这样的态度博得了武则天的赞美,她对他的印象更深了。
知人善任 含冤入狱
  但是,就在这以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狄仁杰受到陷害,差一点儿丢了性命。
  陷害狄仁杰的是武承嗣,他是武则天的侄儿,深受宠信。他想做武则天的太子,如果能达到目的,在武则天死后,他就可以做皇帝。
  武承嗣夺储的方法是勾引来俊臣,来俊臣是著名的酷吏。武承嗣打算先杀掉一批大臣以立威,狄仁杰就是他们企图杀害的对象之一。
  长寿元年(692年)正月,武承嗣指使人控告狄仁杰,说他犯有谋反罪。武则天把这案子交与来俊臣,并作出吩咐,要弄明真相,但不准动刑。
  来俊臣并没按照武则天吩咐的去办,他对狄仁杰施加了酷刑,并且还采用了诱供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凡罪犯,在初审时便迅速承认有罪的,一律不处死刑。这自然是一个圈套,现在,来俊臣也拿着这个圈套来引诱狄仁杰,要狄仁杰承认犯了谋反罪。
  狄仁杰回答道:“大周代唐,万事从新开始,我是唐室旧臣,应该杀掉。反是实。”
  来俊臣满意了,他认为这就可以结案,处决狄仁杰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把狄仁杰放回监狱,对他的约束也就没有那么严厉了。
  利用这个喘息机会,狄仁杰把他在来俊臣手中所受到的种种待遇,写成材料,将棉衣拆开,把材料放进棉衣里,缝好。然后对狱吏说:“天气已渐渐热了,棉衣已穿不住,请替我把棉衣送回我家去,换件单薄一点的来。”狱吏同意了他的要求,棉衣被送回狄仁杰家里,家里的人发现了材料,便上呈与武则天看。
  武则天原来已经接到了来俊臣的报告,说狄仁杰已经承认谋反。现在,接到狄仁杰的材料之后,他把来俊臣找来,批评他不该用刑。
  “我没有对他动刑呀!”来俊臣辩解道:“我对狄仁杰很客气,他在牢狱之中,照常穿着朝衣朝服,吃得好,睡得也很舒服。如果不是确实犯有谋反罪,他哪儿会承认反是实!”
  武则天并不太相信来俊臣所说的,他派遣通事舍人周琳,前往监狱作实地调查,调查来俊臣所说是否是事实。
  周琳来到之前,来俊臣早就叫人把狄仁杰身上的囚衣脱下,披上朝服,戴上朝冠,站在院子的西边。周琳怕得罪武承嗣与来俊臣,他来了以后,根本不敢往西看,只是看着东边,便草草回去复命。
  来俊臣为了确实证明狄仁杰犯了谋反大罪,还耍了一种手段。他叫人以狄仁杰的名义,写了一个“谢死表”,谢死是死囚认罪的一种表现。这个伪表由周琳带呈与武则天。
  周琳的调查虽然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但调查消息一经传开,敢于说话的人便出来了。这个人是前宰相乐思晦的儿子,一个还不到十岁的小孩。他极力向武则天说明,所有来俊臣判决的谋反罪,都是酷刑下的产物。
  经此一说,武则天便决定召见狄仁杰。“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我要不承认,早就被来俊臣拷打死了。”狄仁杰回答。“那你为什么要作谢死表?”“我没有呀!”
  武则天这才知道那个谢死表是假表。于是,她减轻了对狄仁杰的处分,狄仁杰得免除死刑,下贬为彭泽令。
  武承嗣对武则天的这个断决,深为失望。他多次向武则天进言,要求武则天改变决定,把狄仁杰杀掉,武则天答复说:“我不喜欢杀人,我的旨意既经下达,就不能再作更改。”
  狄仁杰活了下来,此后他在彭泽令任上呆了四年多。
拥立太子 兴复唐室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唐皇室。这个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被囚禁在房州的李显,迎回洛阳,然后把他推上储君位置。这一部分,在狄仁杰活着的时候,便已成功了。第二部分是将李显推上帝位,这一部分,在狄仁杰死后,才得以实现。
  狄仁杰要实现他的这种图谋,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李显与李旦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但在他与武则天建立相当亲密的友谊之前,要想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是不可能的。则天延载三年(696年)五月以后,狄仁杰逐渐获得了这种友谊。
  则天延载三年(696年)五月,营州(今辽宁锦州一带)地区的契丹族,因为不堪忍受边吏的虐待,起兵反抗武则天的统治。契丹军队包围幽州,南下威逼冀州(今河北冀县、衡水一带),河北地区,大受震动。
  这个时候,皇帝想起了狄仁杰,她下诏将狄仁杰擢升为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与冀州邻近)刺史。
  自从这次起用之后,狄仁杰的官职,就再也没有下降过。他被调任幽州都督,契丹起事结束以后,又被内调中央作宰相。
  狄仁杰工作态度严肃认真,武则天很信任他。例如,在他作幽州都督的时候,武则天赐给他以紫袍,紫袍上有武则天亲自制作的十二个金字,这是难得的荣耀!
  复相以后,狄仁杰积极展开了兴复唐皇室的活动。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一是利用别人;一是他亲自出马,双管齐下。
  这个时候,武则天养了两个男宠:张易之与张昌宗。这两个人是嫡亲兄弟,原来地位不高,因为备受武则天宠爱,旬日之间,贵震天下。武承嗣亟力想接近他们,以谋求太子位置,狄仁杰也接近他们,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二张兄弟有一种不自安的心理:他们现在的地位是如此优越,又来得如此容易!他们担心,有朝一日,不幸的事情会发生,他们将丧失一切,乃至于自己的生命。
  于是,他们向狄仁杰请教“自安之术”。
  狄仁杰告诉他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长保富贵,这便是敦劝武则天,将李显迎回洛阳,并立为太子。二张如能立此奇功,一旦武则天去世,继承帝位的便是李显,二张成了有功之臣,任何灾难也就不会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二张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
  狄仁杰又利用与武则天接触的机会,多方劝说武则天。
  一次,武则天带着一种不安的情绪,和近臣们谈起了她的一个梦。她梦见一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可是,它的两个翅膀全折断了。武则天要求近臣们对这个梦作出解释。在一段沉默之后,狄仁杰说话了。“臣以为,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鹉,就是陛下自己,因为陛下姓武。”
  这个解释是有根据的,因为武则天常将鹦鹉来拟比自己。
  “两翅,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狄仁杰指的是李显与李旦。“现在,他们都处于被囚禁的地位,这就是两翅折断的意思。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陛下起用二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大臣之中,敦劝武则天迎立李显的还有一些人,他们主要是从逻辑上说明,姑侄关系的可靠程度在母子关系之下,而武则天与武承嗣不过是姑侄关系。狄仁杰主要是对武则天进行情感教育,培养武则天对两个儿子的好感。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李显被迎回洛阳。半年之后,在反击突厥入侵的事件中,又被立为太子,并被任命为河北道元帅,狄仁僳则被任命为副元帅。
  李显虽已被立为太子,但地位不甚巩固。为了巩固李显的储位,让他将来能够顺利地当上皇帝,狄仁杰把许多忠心于唐皇室的人物,推荐给武则天,让他们能够站在握有实权的位置上。
  这个时候,狄仁杰与武则天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尽管她的年纪比他大一些,但她称呼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叫他的名字。狄仁杰去见她的时候,她叫他不要下拜,她说:“看见你下拜,我的腰也感到痛。”某次,狄仁杰陪着武则天游玩,他的座骑忽然受惊狂奔,武则天马上叫太子跑上前去,拽住缰绳,让狄仁杰平安下马。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武则天对狄仁杰之尊重。
  利用这种关系,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许多人材,如桓彦范、敬晖、姚元之、张柬之等。狄仁杰推荐张柬之,意义尤为重大。在一次闲谈中,武则天要求狄仁杰推荐一位“佳士”。“陛下要用在哪个方面?”“作将相。”“陛下如果要求的是能力高强的人,臣愿推荐一人。”武则天问他是谁。
  狄仁杰回答说:“荆州长史张柬之,他已七十多了,但一直不得志。陛下如果重用他,陛下就成了他的知己,他一定会为陛下感恩效节。”
  武则天于是将张柬之调为洛州司马。
  隔了一段时候,武则天又要求狄仁杰推荐“佳士”。“臣已推荐张柬之了呀!”“我已经提升了他!”“我所推荐的是宰相,不是一般的司马呀!”
  于是,武则天又将张柬之调升为秋官侍郎。
  截至狄仁杰去世时为止,张柬之还没有能做上宰相。直到狄仁杰去世后的第四年(704年)冬天,张柬之才在姚元之的推荐下,做了宰相。此后不久,张柬之发动政变,将李显推上帝位。
  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等,决不能说是搞阴谋。如果政权不幸落入武承嗣等人之手,那不仅对地主阶级中的大多数是一场灾难,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也是不利的。
  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因病去世。终年七十有一岁。他死了以后,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