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生平 赵胜结局 赵胜子女

平原君(?-前251)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刻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 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田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有一次和秦昭王喝酒,秦昭王想让他杀他的好友魏相魏齐,但他却厉声拒绝了。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战国四公子,分属齐、赵、魏、楚。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从东往西,恰好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而唯一身处南方的就只有春申君黄歇。 

  在四人之中,有一个被太史公赞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未满二十便被封君,这便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富贵公子,自小便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所谓“诸子中胜最贤”,年轻轻轻便被封为平原君,封邑东武城。同其他三位同时代的风云人物一样,平原君赵胜也是个喜好养食客的家伙,门下数千门客,声势浩大。 

  在平原君一生中,政治生涯上和邓老爷子的经历颇有些相似之处:赵惠文王和孝成王两代为相,三次被免去相位,又三次被起用,三起三落,也算是跌宕起伏,颇为惹眼。且让我们把镜头拉近平原君赵胜的生活,看看千年前的这位翩翩公子是怎样一个人。 

  话说平原君豪宅的邻居乃是个跛脚的残疾人,即所谓的躄者。这天躄者出门到井边打水,却不巧被站在平原君豪宅楼上看风景的一个美人看到,美人见着躄者一颠一簸的样儿,好似看到了一件稀奇事物,忍不住大笑,笑得那叫一个花枝乱颤、声浪冲天。下面打水的躄者也看见了楼上的美人,他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穷人兼残疾人的自尊是不能被随便践踏的,躄者决心去平原君府上讨个说法。 

  第二天他找上了平原君府。对平原君道:我听说您喜好蓄养门客,许多人即使不远千里也愿意来投奔您,是因为您看重的是门客的贤才而不是女色。我呢,身有残疾,背驼腿跛,这已经很不幸了,而您的后宫美人却因此而无端端的笑话我。我要那笑话我的人的头颅来补偿我。平原君笑答:行、行。却没有丝毫动作。 

  等到躄者走后,平原君立马换了一副嘴脸:这个人居然就因为被笑话了一下就想要我美人的头颅,真的是不知道过分两个字是怎么写的?这事在平原君看来就这么过去了,无非点点大一件小事,时间一长,没人会记得。 

  过了一年,平原君发现门下的门客居然陆续走了一半多,这让他有些惊诧。他问门下的宾客:我待诸位自问从来没有失礼的地方,为何却这么多人离开呢?下边一个门客道出了众人离开的真正原因:上次那个躄者来过之后,您当面答应了,实际上却没有杀那个笑话躄者的美人。这让我们认为您宠爱美人甚过重视门客,所以大家都纷纷离去。 

  那个笑话躄者的美人最终当了平原君挽回门客的垫脚石,一颗头颅成了平原君去躄者家中请罪的礼物。一条人命换来了门客的归心,在平原君看来,这简直是太值了。因为这条人命把一桩坏事变成了好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这的确是桩划算的买卖。 

  此时恢复人气的孟尝君与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并为战国四大公子的局面正在慢慢形成。 

  平原君自认相人之术天下少有,赵国名将赵奢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作为他自傲的一个佐证。赵奢虽然也是姓赵,但和同姓的平原君赵胜相比,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乌鸦和凤凰的距离。赵奢只是个小税吏,官小言轻,可有一个特点:依法行事,从不畏惧强权。 

  这税谁都要交,平原君家大业大,要交的税也不少。负责收税的赵奢就这么收着收着就收到平原君府门口了,结果税没收到,还反倒吃了一鼻子的灰。赵奢没管这些,既然不交税,那我就照法令给你点颜色瞧瞧。赵胜手底下九个不交税的脑袋和身体分了家。平原君这下气得半死,这是赤裸裸的老虎屁股上拔毛。眼看赵奢性命危矣。明白自己处境的赵奢毫无惧色,在平原君面前侃侃而谈:“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福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听完这番话,赵胜的心,动了。敢砍美人脑袋当礼物的平原君从不吝啬对人才的欣赏,一个于国家有用的人才和九个只知道偷税漏税的手下相比,孰重孰轻?赵奢的人生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但平原君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毛遂、李同就是其中的两个代表。 

  长平之战后,秦、赵两国均是元气大伤。此时的秦王依旧强令军队攻打赵国,一时间,邯郸被围,赵国危矣。国都被围困,时间长了换谁都着急,惠文王便盘算着让平原君前往楚国搬救兵。平原君手下门客众多,他便准备从中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的人随他一道出使。可选来选去,就只凑了十九个人,还差一个。门下有个叫毛遂的主动站了出来,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大奇,问道:先生在赵胜门下多少年了?毛遂答:在此待了三年。平原君不禁有些轻视这位站出来自荐的毛遂,道:我认为这贤士的处世,有如锥子放在布囊里,立马就能戳出个洞,露出锥尖。如今先生在我门下待了三年,我却从未听说过左右有谁称颂过先生的贤才,我也不曾知道,想必是先生没有让人称道之处。先生还是留下来吧。毛遂坦坦然道:若是身处囊中,我早就脱颖而出了。旁边早被选中的十九人相视而笑,大有不屑之意。倒是平原君对毛遂的这番话颇有些惊奇,遂决定将毛遂带上,以补上二十人之数。一路上,毛遂的口才和见识在与其他随同出使者的言论中崭露头角,同被选中的其他十九人对毛遂不禁刮目相看,更是佩服于他的才华。毛遂在这出使的一众门客中俨然成了领头的。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借兵解围之事。这一谈不要紧,外面等着听结果的门客们有些耐不住了。眼看着从清晨日出谈到如今日中正午,这般拖拖拉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有结果。其他十九名门客推举毛遂进去瞧瞧情形,毛遂也不推辞,整理好衣冠,手按佩剑上了台阶,步入议事堂内。 

  只见毛遂于议事堂内站定,对平原君道:这件事的利害,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如今从早上谈到中午,尚且没有结果,到底是怎么回事?楚王有些吃惊,这人是哪个山头蹦出来的,他问平原君:这位是谁啊?平原君连忙介绍:这是我的门客。楚王顿时不屑,当场叱责毛遂:你一个小小门客在这里做什么?我和你的主君谈话,你来捣的哪门子乱? 

  毛遂按着剑柄逼近楚王:大王之所以叱责我,无非是仗着楚国地广人多。如今我离大王十步之内,大王没有可倚仗的,您的性命就悬在我手心。又言道:“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毛遂话中既蔑称秦国大将白起为“竖子”,又连连揭破楚国的伤疤,而且绕着弯的又夸赞楚国“地方五千里”,“霸王之资”,若楚国强大,则天下没有可与之当的对手。连捧带拉外带揭疤,毛遂一番话终于打动了楚王。毛遂于是立即主持了赵、楚两国的歃血合纵仪式,说服楚国联赵抗秦的大计总算在毛遂的努力下得到了一个圆满的解决。 

  歃血之后的毛遂左手拿歃血仪式的盘子,右手指着堂下同来的十九个人,言道:你们虽是仆从之人,可也算是完成了任务。所谓因人成事者,你们都是沾了我的光啊。

  等回到赵国,平原君不胜唏嘘的向毛遂承认自己相人也有失手的时候,并言: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我是再不敢去相士了。 

  搬得救兵后的邯郸局势依然紧张。尽管楚国已经派出了春申君领兵救赵,平原君的小舅子,魏国的信陵君也矫令夺了魏将晋鄙大军驰援而来,可两路大军还都在路上,离邯郸尚有一大段路程要赶。远水救不了近火,眼见这邯郸的气氛已经开始向着投降的一方倾斜。这让平原君深为不安。这时一个叫李同的人找上门来。他问平原君:君上难道不担心赵国的存亡吗?平原君回答道:若赵国灭亡那我也将成为俘虏,又怎会不担心呢。李同这才点明了来意:邯郸现在局势可谓危急,民众没有吃的,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可看看您的后宫,姬妾侍婢被绮縠,馀粱肉,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可是再看看你的宫中,器物钟磬自若。倘若秦破赵,你又安得有此?倘若赵得保全,你又何患没有这些呢?现在你真能令夫人以下编入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养士,士方其危苦之时,容易为你的恩德感化啊。” 

  李同一席话振聋发聩,如当头棒喝把平原君给狠狠敲醒了。于是平原君组织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出城与秦军交战,逼得秦军不得不退后三十里。这时楚、魏援军已到,秦军大败之下只好选择罢兵而返。而那位一言震醒梦中人的李同,也参加了敢死队,在激战中英勇战死。为此,他的父亲被封为了李侯。 

  邯郸之危已解,赵国上卿虞卿便想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当初向小舅子求救的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平素被平原君以优厚待遇的公孙龙(这位仁兄提出了那个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很让人头晕的一种学说)知道了这个消息,便连夜去劝说平原君谢绝虞卿的请求。 

  公孙龙的劝说实质上点出了平原君的软肋:国君虽然任用平原君担任赵国宰相,并非是因为赵胜此人智慧出众、才华横溢无人能比,而是因为赵胜本人是国君的近亲。而并未察觉到这个问题存在的平原君欣欣然的接受封邑和任命,也正是因为自己和国君的近亲关系。如今虞卿的请求明是为了替平原君增加封邑,可事实上无论这个建议成与不成,平原君都将因此而欠虞卿一个人情,反而陷入一种被动当中。 

  政治上三起三落的平原君在这番劝说之下岂有蒙着眼睛朝圈套里跳的道理,于是婉言谢绝了虞卿的建议。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平原君得享天年,安然去世。其后世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直至赵国灭亡。 

  战国四公子,能寿终正寝者,唯有平原君赵胜。四人之中只能算是中庸之才的平原君却成了下场最好的一个,不能不值得我们玩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