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四子,原名胤祯,于雍正元年改名为允哆,生母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同胞手足。康熙五十七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雍正帝登基后将允哆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后,允哆才恢复了自由。那具体历史上康熙十四子结局怎样?我们来看看。
康熙十四子的青年时期
十四阿哥允哆[tí]原名胤祯(注:雍正是叫胤肚,雍正登基后把胤祯改为允哆),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胤端曾语:“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祯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给予一些特殊优待。
电视剧里的康熙十四子
按照清朝规制,皇子们长大完婚后,都要搬出紫禁城,独立门户。康熙的儿子一般是在16岁左右成亲。他的头几个年长皇子(胤甸除外)完婚时,或许因有关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及时这样做,但现存有关史料表明,随着成婚的皇子逐渐增多,特别是当他们分封爵位以后,大部分还是陆续搬出紫禁城,如果完婚后继续留居皇宫,则居于特例,因受皇父宠爱所致,胤祯的情况就是这样。康熙四十四年,他18岁,早已完婚,可是仍旧与福晋一起,住在宫内。
部分皇子蒙皇父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这种做法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皇父决定是否沿续,而沿续时间愈长,愈能体现出皇父的厚爱,玄烨诸子中享此殊遇者不只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胤祯。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康熙始终特批十四阿哥一家支领宫物,如果康熙不是猝然离世,胤祯的这一待遇还会沿续下去。
胤祯个性爽直,重情重义,他从小和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对情投意合,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对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甸时,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一时间,康熙十分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稍解,命诸皇子挞胤祯,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但是,这件事情后来反而还令康熙感觉到他对兄弟的有情有义,并对胤祯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之后更加宠爱他。
胤祯西征之后,康熙不仅赏赐给他10万两银子,还将他的几个儿子时常带在身边,并多加赏赐,胤祯虽然爵位只是贝子,但他长子弘春(庶出)结婚是按照亲王世子的规格,待遇非常之高,此外,康熙更是对胤祯赏赐频繁,兄弟中无人能比.
康熙十四子曾任抚远大将军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十二月,胤祯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祯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阕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胤祯出征之时,康熙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由此可见,胤祯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祯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祯的大将军是个综合管理岗位,参与军事决策指挥,军队调度,部署人事,举荐任命将领,保障后勤,打探敌情,稳定军心,激励部队,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笼络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说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护送达赖喇嘛等等。可谓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需要极强的综合能力。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祯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祯命令延信送新封达赖喇嘛进藏,在拉萨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祯也因此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祯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六十年(1721年)五月,胤祯移师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企图乘胜直捣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没有取得进展。十月,胤祯以军务重大,密奏暂停进剿,得到康熙的赞同。十一月,胤祯奉命回京述职。经反复研究磋商,康熙决定争取和平解决准葛尔问题,特致书策旺阿拉布坦,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选派喇嘛位使,赉书前往招抚。翌年(1722年)四月,胤祯离京再赴军前。
康熙驾崩,康熙十四子卷入立储之谜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留给后世一个千古之谜,究竟他是打算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祯,还是四阿哥胤肚,还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传位凭据,被四阿哥勾结隆科多抢占先机,目前史学界还没有统一意见。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所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支持雍正篡位说的学者认为:
第一,十四阿哥胤祯是康熙晚年最受重用,也是对国家贡献最大的皇子,相比胤祯的三年西征和存留的300多封个人奏折,四阿哥只是审理了两桩案子,仅留下和他人联名的几封奏折而已。康熙任用胤祯做为西征统帅,掌握军权,并在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是为了让他树立威信服众和对他的加意培养和考验,是属意他为储君(或者说是候选人之一)的表现,而胤祯西征中的表现从奏折中来看,综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满意的,也就是说他是通过了考验的。
第二,雍正朝早年一直流传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诏的说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敌整治完毕之后,才首次官方提出当年是7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康熙遗言,这八人中三人已经被整死,二人终身圈禁,二人被连连整治(当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禁若寒蝉,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么。一人是雍正宠臣皇十三子。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质疑八人面谕说.
第三,康熙宫廷里有不少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信件和著作里提及过不少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细节,但也没有一个人提过八人面谕说,反倒是有人提起隆科多一人承诏。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胤肚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他对九门提督言词训斥,因为他是先帝遗诏“唯一的、可疑的见证人”,同样,朝鲜的史料中也没有“八人面谕”说法,而是把隆科多弄错承马齐,说是马齐承遗诏。
第四,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说官方记载宣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肚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肚方得知由自己继位.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肚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须知,要使胤肚继位名正言顺,在皇位继承问题争夺异常激烈时,让继位人心中有数,预作准备,避免临时出现异常乃至流血是十分必要的;若胤肚不知自己将继位,就很可能出现对他十分不利的情况.
第五,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说:允对、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对)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胤对、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留存的隆科多密折上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所以,允礼根本不在寝宫外伺候,也不知道传位雍正的遗诏。
第六,胤祯回京奔丧时,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祯与康熙的奏折,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祯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详见后面)
第七,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现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而几个月后,她便暴病而亡。
第八,雍正即位时是45岁,且体质偏弱,而古人的平均寿命仅50岁左右,相比之下,胤祯35岁,不仅年纪合适,他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上,也说明身体相当健康。
康熙十四子后期的生活
也有人质疑,若是康熙属于胤祯,为何不在康熙61年胤祯返京商量军机时,册封他为储君,而是让他继续返回军队。对此,有人回答:
第一,当时康熙精神和身体很好(可参考当时的奏折和传教士马国贤文章里传教士为康熙检查身体的描述),至少康熙自己很自信他的身体状况,否则不会康熙61年隆冬还出去行围打猎。皇九子胤端当时还一度担心胤祯不能返回军队继续立功,而对下人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