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梁漱溟简介_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著作名言_梁漱溟怎么读

当代哲学家梁漱溟生平简介

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简介如下: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是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后来给自己取笔名梁漱溟,以后就用这个名字立行于世。他出身于元代王族宗室,家世显赫,是个诗书礼仪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特立独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梁漱溟的代表作有《中国人》、《做人与读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先生一生寿命很长,历经中国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活动范围极广,跟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过接触,因此简单的梁漱溟简介实在无法概括他那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一生。而且因为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过于深奥,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领会他深刻思想的真谛了。因此梁漱溟简介不过是抛砖引玉,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

梁漱溟简介是对梁漱溟先生一身的高度概括,但并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让后人不断挖掘,不断研究,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汲取智慧的营养。当代兴起的国学热,再次将梁漱溟先生带到大众的面前,这也许就是文化复兴的魅力。

梁漱溟 冯友兰

冯友兰

冯友兰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对此,冯友兰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气的大骂,因为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事是不得已的,冯友兰自然有自己的苦衷,只是不能为外人道,然而梁漱溟却不理会,他一向黑白分明、赤胆忠心,甚至有道德洁癖,他容不得自己的朋友有一丝的人格污点。冯友兰听说后,倒也大度,认为像梁漱溟这样直白说话的人已经不多了,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并不以为意。后来冯友兰自己到梁漱溟的住所去,两人相谈甚欢,丝毫没有因为这件事有什么隔阂。梁漱溟与冯友兰这桩公案总算了结了。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就是个乡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乡村,因为要救中国就要从改良中国乡村教育做起。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是在对中国社会长期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在当今中国依然有借鉴意义。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上,早在1931年,梁漱溟便在山东邹平建立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专门研究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教育人才,开始探索乡村教育实践之路。两年后有开办乡农学校。

在乡农学校里,梁漱溟充分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教授学生公共课程,比如唱歌、识字,讲普通话等,都是农民用得着愿意接受的普通课程,另一方面就是教授农民社会实践能力,比如种植棉花的技术,编织麻袋的技术等,教会农民学以致用,所以农民的接受程度就很高。总之乡农教育就是完全符合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其实很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作用的。

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就是个乡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乡村,因为要救中国就要从改良中国乡村教育做起。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是在对中国社会长期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在当今中国依然有借鉴意义。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上,早在1931年,梁漱溟便在山东邹平建立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专门研究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教育人才,开始探索乡村教育实践之路。两年后有开办乡农学校。

在乡农学校里,梁漱溟充分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教授学生公共课程,比如唱歌、识字,讲普通话等,都是农民用得着愿意接受的普通课程,另一方面就是教授农民社会实践能力,比如种植棉花的技术,编织麻袋的技术等,教会农民学以致用,所以农民的接受程度就很高。总之乡农教育就是完全符合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其实很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作用的。

梁漱溟 冯友兰

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冯友兰

冯友兰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对此,冯友兰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气的大骂,因为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事是不得已的,冯友兰自然有自己的苦衷,只是不能为外人道,然而梁漱溟却不理会,他一向黑白分明、赤胆忠心,甚至有道德洁癖,他容不得自己的朋友有一丝的人格污点。冯友兰听说后,倒也大度,认为像梁漱溟这样直白说话的人已经不多了,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并不以为意。后来冯友兰自己到梁漱溟的住所去,两人相谈甚欢,丝毫没有因为这件事有什么隔阂。梁漱溟与冯友兰这桩公案总算了结了。

哲学家梁漱溟生平有多少作品

梁漱溟作品

梁漱溟作品很多,他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的乡村教育以及儒学的复兴,出版了多部作品。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印度哲学概论》、《人心与人生》以及《梁漱溟日记》等等,梁漱溟一生寿命很长,从事文化研究的历史也很长,他的作品种类很多,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全部收入《梁漱溟全集》里面。

梁漱溟作品

梁漱溟作品

梁漱溟一生从事深奥的哲学及社会学研究,所以他的作品在理论上要强一些,可能不太适合普通大众读,因为梁漱溟作品绝不是娱乐大众的通俗小说,读起来很费力。但是作为想了解中外哲学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文化精髓的人来说,梁漱溟作品是不可不读的经典,而梁漱溟对于国民人性的深入思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苦苦探索都使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虽然历经时光的大浪淘沙依然魅力不减,而对于对国学热爱的读者来说,梁漱溟作品绝对是不可不读的经典。

尤其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步重要作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他在28岁的时候写的,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入思考让人佩服,这本书也让他在国学史上崭露头角,而梁漱溟的最后一部作品《人心与人生》则以梁漱溟近乎一个世纪的人生经验来深刻探讨人性,思索人生的真谛,梁漱溟所展示的人生道理绝对让我们有所收获,引发我们深深的赞同。

梁漱溟 冯友兰

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冯友兰

冯友兰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对此,冯友兰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气的大骂,因为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事是不得已的,冯友兰自然有自己的苦衷,只是不能为外人道,然而梁漱溟却不理会,他一向黑白分明、赤胆忠心,甚至有道德洁癖,他容不得自己的朋友有一丝的人格污点。冯友兰听说后,倒也大度,认为像梁漱溟这样直白说话的人已经不多了,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并不以为意。后来冯友兰自己到梁漱溟的住所去,两人相谈甚欢,丝毫没有因为这件事有什么隔阂。梁漱溟与冯友兰这桩公案总算了结了。

近代人物梁漱溟名字怎么读

梁漱溟怎么读

梁漱溟这三个字中其中后两个字都是不常用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问梁漱溟怎么读,按照字典上的标准读音,梁漱溟应该读作liang shu ming。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乡村运动的倡导者,他一生著名颇丰,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为了发表文章方便而取得笔名,因为这个名字有些深奥,有人不知道梁漱溟三个字怎么读,但是他却并不以为意,竟然放弃了本名,以梁漱溟这个名字行于世,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就算是研究梁漱溟的专业人士都很少知道他的本名了,这既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特点,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曾拥有过好几个名字,又体现了梁漱溟自己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

梁漱溟先生大概自己也没有料到今天的人们的文化水平已经退化到如此地步,连他的名字梁漱溟都不知道怎么读,因为对于他这个出身官宦世家,世代读书人家的人来说,这三个字根本算不上什么难懂的字,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都是接受完整的儒家教育长大的,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积累。

梁漱溟先生一生经历曲折,他的很多学术著作在今天看来是太过于深奥了,所以除了专业研究的人,今天的普通百姓其实对梁漱溟这个人都已经很陌生了,这其实是时代的悲剧了。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叫梁济,字巨川,他本是清末一个小官员,因为看到清朝灭亡,认为国性不存,我生何用,觉得历朝历代王朝灭亡都有人殉国,清朝却没有人殉国,这是可耻的,于是毅然在北京积水潭沉潭自尽,年仅五十岁。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的死对梁漱溟本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从此开始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当时人对于梁漱溟的父亲的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梁济的死很荒唐,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都还活的好好的,都没有想到死,他不过是个清朝的小官员,就算殉国也轮不到他啊。还有人说梁漱溟的父亲肯定是受到什么打击,认为清朝灭亡了,他的官职也没有了,也就没有收入要养活全家人了,于是就自杀了。

然而对于梁漱溟本人来说,他父亲的自尽却绝不这么简单。梁漱溟的父亲绝不是对清朝的愚忠,相反他是个开明的知识分子,他广泛阅读西方名著,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经对于辛亥革命也是赞同的,认为革命能唤醒国人麻木的人性,但是现实却总是令人失望,所以梁漱溟的父亲就想用自己的自尽来唤醒人们的爱国热情,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真是缺少这样热忱的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其实梁漱溟的父亲一点也不糊涂,他甚至能预料到别人会对他的死的看法,虽然有人会骂他,会不理解他,但这真是他想要的,只能能唤醒人们的一点点讨论,那么他的死也算是有价值了。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这句话还是梁漱溟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以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的身份说的,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说梁漱溟从来不说假话,他这样说是有他的道理的。

梁漱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其实他还是一位佛学大家,对佛学有高深的研究,虽然梁漱溟一生从不拜佛也不参禅,更不参加佛教活动,但是其实他是一位虔诚的禅宗弟子,他的信仰全在他心里,他比那些整天吃斋念佛的人更加虔诚。

佛教是讲究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中有一个名词“业力”,也就是说人生的命运全在于自己的业力有多深,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掌握有多深。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梁漱溟认为自己的前世是和尚,但是又没说是哪个庙里的和尚,就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的业力还不深,没办法全部知道自己的前世和来世,所以要更加刻苦钻研学问。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正是因为他觉得人生的确是由命运支配的,有时候人不得不屈服于命运,所以顺从天命,保持豁达的胸襟也是一种智慧的态度,但是人定胜天,人又不是完全受命运支配的,一个人的命运说到底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人生可以有大作为,这是梁漱溟近一个世纪漫长的生命经验。

所以当时梁漱溟先生说自己的前世是和尚,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当这句话是笑话,都是深深赞同的。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吗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这句话还是梁漱溟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以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的身份说的,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说梁漱溟从来不说假话,他这样说是有他的道理的。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其实他还是一位佛学大家,对佛学有高深的研究,虽然梁漱溟一生从不拜佛也不参禅,更不参加佛教活动,但是其实他是一位虔诚的禅宗弟子,他的信仰全在他心里,他比那些整天吃斋念佛的人更加虔诚。

佛教是讲究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中有一个名词“业力”,也就是说人生的命运全在于自己的业力有多深,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掌握有多深。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梁漱溟认为自己的前世是和尚,但是又没说是哪个庙里的和尚,就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的业力还不深,没办法全部知道自己的前世和来世,所以要更加刻苦钻研学问。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正是因为他觉得人生的确是由命运支配的,有时候人不得不屈服于命运,所以顺从天命,保持豁达的胸襟也是一种智慧的态度,但是人定胜天,人又不是完全受命运支配的,一个人的命运说到底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人生可以有大作为,这是梁漱溟近一个世纪漫长的生命经验。

所以当时梁漱溟先生说自己的前世是和尚,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当这句话是笑话,都是深深赞同的。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叫梁济,字巨川,他本是清末一个小官员,因为看到清朝灭亡,认为国性不存,我生何用,觉得历朝历代王朝灭亡都有人殉国,清朝却没有人殉国,这是可耻的,于是毅然在北京积水潭沉潭自尽,年仅五十岁。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的死对梁漱溟本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从此开始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当时人对于梁漱溟的父亲的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梁济的死很荒唐,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都还活的好好的,都没有想到死,他不过是个清朝的小官员,就算殉国也轮不到他啊。还有人说梁漱溟的父亲肯定是受到什么打击,认为清朝灭亡了,他的官职也没有了,也就没有收入要养活全家人了,于是就自杀了。

然而对于梁漱溟本人来说,他父亲的自尽却绝不这么简单。梁漱溟的父亲绝不是对清朝的愚忠,相反他是个开明的知识分子,他广泛阅读西方名著,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经对于辛亥革命也是赞同的,认为革命能唤醒国人麻木的人性,但是现实却总是令人失望,所以梁漱溟的父亲就想用自己的自尽来唤醒人们的爱国热情,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真是缺少这样热忱的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其实梁漱溟的父亲一点也不糊涂,他甚至能预料到别人会对他的死的看法,虽然有人会骂他,会不理解他,但这真是他想要的,只能能唤醒人们的一点点讨论,那么他的死也算是有价值了。

梁漱溟故居

梁漱溟故居不止一处,因为他一生游历很广,住过的地方当然不少,不过要说最重要的梁漱溟故居就要数北京的安福胡同和小铜井胡同一号这两处了。

梁漱溟故居

梁漱溟故居

像大多数命人故居一样,梁漱溟故居现在也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梁漱溟出生在安福胡同,但是现在这里是隐藏在紫禁城西面的一大片胡同,根本找不到梁漱溟具体是出生在那一间,而且这里已经很破败了,这里的居民也早已不知梁漱溟为何人了,真的令人遗憾。

相比之下,梁漱溟的另一处故居小铜井胡同1号到是确切可寻的,而且记载很清楚。这所宅院是梁漱溟的父亲在1914年花了一百大洋买的,当时他的父亲不过是个普通的官员,俸禄不多,所以只能买下这所不大的院子,这里离玉渊潭不远。后来梁漱溟的父亲在玉渊潭投湖自尽,这给了梁漱溟很大打击,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但是梁漱溟并没有搬离这个伤心之地,而是继续住在这个简陋破败的院子里,直到解放后梁漱溟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将自己的住所捐献出来作为总政歌舞团存放杂物的地方,才搬到别的地方,算起来梁氏父子竟然在这里住了半个多世纪,这里也成为梁漱溟最主要的故居,现在依然被总政个舞台占用,早已没有了当年院子的影子。

梁漱溟故居也与他本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梁漱溟的贡献却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梁漱溟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

梁漱溟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

梁漱溟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这句话不是别人说的,正是梁漱溟自己在一次毕业演讲中提到的。大家一定很奇怪,梁漱溟自己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怎么会说出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这样的话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说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是因为他认为做学问不是用来养家糊口的,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学好的,而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要做一辈子的,但是学生毕业了总要找工作养活自己,可是哲学系毕业的学生实在是很难找工作,因为看起来哲学系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所以梁漱溟说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并不是否定哲学系,而是为学生们的就业前途担忧,他说这话,恰恰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的肺腑之言,恰恰就是真话。

梁漱溟心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需要踏踏实实坐冷板凳研究一辈子的学问,绝不是用来哗众出宠,养家糊口的工具,而且哲学在当时社会一般人是不理解的,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哲学系的学生往往会在找工作的途中受到冷遇,这是梁漱溟不愿看到的,但是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梁漱溟才说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这样无奈的话。

其实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确实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研究不出什么深刻的理论出来,大概只能学到皮毛,所以哲学系学生看起来这四年的学习是浪费时间,没有一技之长,其实哲学是对社会有大用处的学问。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这句话还是梁漱溟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以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的身份说的,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说梁漱溟从来不说假话,他这样说是有他的道理的。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其实他还是一位佛学大家,对佛学有高深的研究,虽然梁漱溟一生从不拜佛也不参禅,更不参加佛教活动,但是其实他是一位虔诚的禅宗弟子,他的信仰全在他心里,他比那些整天吃斋念佛的人更加虔诚。

佛教是讲究生命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中有一个名词“业力”,也就是说人生的命运全在于自己的业力有多深,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掌握有多深。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梁漱溟认为自己的前世是和尚,但是又没说是哪个庙里的和尚,就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的业力还不深,没办法全部知道自己的前世和来世,所以要更加刻苦钻研学问。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正是因为他觉得人生的确是由命运支配的,有时候人不得不屈服于命运,所以顺从天命,保持豁达的胸襟也是一种智慧的态度,但是人定胜天,人又不是完全受命运支配的,一个人的命运说到底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人生可以有大作为,这是梁漱溟近一个世纪漫长的生命经验。

所以当时梁漱溟先生说自己的前世是和尚,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当这句话是笑话,都是深深赞同的。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叫梁济,字巨川,他本是清末一个小官员,因为看到清朝灭亡,认为国性不存,我生何用,觉得历朝历代王朝灭亡都有人殉国,清朝却没有人殉国,这是可耻的,于是毅然在北京积水潭沉潭自尽,年仅五十岁。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

梁漱溟的父亲的死对梁漱溟本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从此开始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当时人对于梁漱溟的父亲的死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梁济的死很荒唐,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都还活的好好的,都没有想到死,他不过是个清朝的小官员,就算殉国也轮不到他啊。还有人说梁漱溟的父亲肯定是受到什么打击,认为清朝灭亡了,他的官职也没有了,也就没有收入要养活全家人了,于是就自杀了。

然而对于梁漱溟本人来说,他父亲的自尽却绝不这么简单。梁漱溟的父亲绝不是对清朝的愚忠,相反他是个开明的知识分子,他广泛阅读西方名著,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经对于辛亥革命也是赞同的,认为革命能唤醒国人麻木的人性,但是现实却总是令人失望,所以梁漱溟的父亲就想用自己的自尽来唤醒人们的爱国热情,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真是缺少这样热忱的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其实梁漱溟的父亲一点也不糊涂,他甚至能预料到别人会对他的死的看法,虽然有人会骂他,会不理解他,但这真是他想要的,只能能唤醒人们的一点点讨论,那么他的死也算是有价值了。

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墓在什么地方

梁漱溟墓

梁漱溟墓坐落在山东邹平的黄山上,现在是滨州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邹平的重要人文景点。

梁漱溟墓

梁漱溟墓

梁漱溟墓之所以坐落在一个小小的县城的无名山上,是因为根据梁漱溟的遗嘱,特意嘱咐他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平最重要的活动地点邹平。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乡村运动的实践者,他的一生与邹平这座小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早年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创办乡农学校,在这里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治愚,就是要让人们中国百姓贫困的根源就是愚昧冷漠自私,中国社会实质上就是乡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乡村。因此梁漱溟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梁漱溟开办的乡民学校有别于当时中国的任何一所学校,这个学校是免费的,而且它的教学内容也与众不同,一方面教授普通课程,也就是唱歌、识字、说普通话这一类,都是浅显易懂农民用得着的知识,所以很受农民欢迎,接受度也很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实践,也就是教授具体的实用技能,比如学习种植棉花的技巧、编篮子的手艺等等,与农民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虽然后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因为抗战的爆发而被迫中断,但是它的影响力还是很深远的。

梁漱溟一生最骄傲的便是他的乡村建设实践,因此梁漱溟墓也特意坐落在邹平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梁漱溟评价邓小平

梁漱溟一生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有过交往,他与毛主席的恩恩怨怨,世人皆知,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梁漱溟还间接与邓小平有过联系,不过不是直接接触,而是表现在梁漱溟评价邓小平上,而且这个评价还是当着毛主席的面说的。

邓小平

邓小平

梁漱溟对邓小平评价很高,当时正是解放之初,邓小平主政大西南,那时候社会局势复杂,各种新旧势力胶着在一起,面临的形势很复杂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全部葬送。邓小平本来就是四川人,对西南的形势很了解,而且能力突出,毛泽东让邓小平去主政西南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也是对他的信任。果然邓小平来到西南不久,就着手稳定局势,梳理盘根错节的关系,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梁漱溟从重庆赶来北京,一路上目睹西南地区一派欣欣尚荣,人心思定的大好局面,很是兴奋。

他在北京见到毛主席后,当面表示对邓小平能力的肯定,认为邓小平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果,很有魄力,梁漱溟对邓小平的评价很高,并且丝毫不避讳别人,毛泽东听到后得意地哈哈大笑,一个劲地称赞说梁漱溟看人很准,毛泽东也认为邓小平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有有很大的贡献是一把好手。

历史证明,梁漱溟评价邓小平的确相当精准,邓小平是既毛泽东之后,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领导核心。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就是个乡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乡村,因为要救中国就要从改良中国乡村教育做起。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是在对中国社会长期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在当今中国依然有借鉴意义。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上,早在1931年,梁漱溟便在山东邹平建立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专门研究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教育人才,开始探索乡村教育实践之路。两年后有开办乡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