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四大家之一钱穆作品介绍
钱穆是一代国学大师,他一生有上百部的作品,钱穆作品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钱穆旧照
钱穆为讲课所写的讲义《国学概论》,该书用通俗的语言表述了学术思想的流转变迁,因其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被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初学者的必读物品。
《先秦诸子系年》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该书涉及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考辩数篇。是经典的文化著作,对其日后的作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史大纲》是他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的一本通史,这本著作也被视为国史上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创作于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采用大学教科书体例编写,内容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方便着手把握时代发展。为当时的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其另一部讲述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本书表面专门论述中国文化,其实也讲了中西方之间的差异。该书著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内战争不断,人心不稳,在这样的背景下,钱穆写下这本书,让国人看清中西差异,这是其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其另一代表作,本书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著作。该书叙述了51位学术人物的思想,引用广泛、考证精良。
钱穆还有许多作品都是非常经典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像《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学术通义》等等。
吕思勉和钱穆的关系如何
众所周知,吕思勉和钱穆都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学者们将吕思勉、钱穆、陈寅恪、陈垣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作为现代史学大家他们将中国现代史学学脉传承了下来!
钱穆照片
吕思勉,字诚之,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是授教于父母师友,学成后在常州溪山小学执教。钱穆是吕思勉其中一位学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吕思勉作为新式学堂的老师在执教时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一次考试总共有四道题,钱穆对于其中一道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不知不觉写了一千六百多字,交卷时才发现还有三道题没写只能空着交卷。等卷子发下时却发现考了个七十五分,吕思勉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这是鼓励钱穆,使他能够增加信心。钱穆能成为一代史学大家离不开吕思勉当时对他的这份鼓励,以至于很多年后,钱穆吕思勉的关系依然如师如友,书信往来不断。
时下的学者大多时候会把吕思勉和钱穆拿来比较,吕思勉和钱穆都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大量的心血倾注如此,无论怎么比较两位大师都值得受人尊重。他们都是博览群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有着涓涓的才华,劲悍的文笔,
花了必胜的心血执着于将中国的历史传承下去。钱穆从十八岁钻研到八十多岁,吕思勉也是耗尽了一生的时光,孰是孰非看来也不是很重要了。
他们那种专一,专注,专重,水滴石穿的执着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解读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历史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他的学术成果弥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白,作为史学大师,人们对他的尊重不只局限于他的学士,更为他在国学上的无私奉献而感动。
钱穆照片
钱穆在抗战胜利后经广州去香港,此后再也没有踏上回国的路,由于时局动荡,他不得不放弃了自身学术研究,转而投身教育学中。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回到祖国怀抱,思乡心切而又忧国忧民的他亲自创办了新亚学院,为流亡学生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新亚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慕名前来免费授课,钱穆亲自创办这所学院旨在为中国培养文化人才,由于不收任何钱财,新亚学院地处香港贫民区,条件艰苦,钱穆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病体。
钱穆是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家,这位大师用一生办学,当年他在素书楼的最后一课中,提醒学生们,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中国,一颗爱国之心日月可鉴。六年后钱穆在台北逝世,至死都未能回到祖国怀抱,家人将其骨灰撒到湖水之中,表示先生的魂魄已经归来,令人伤心不已。
终其一生为了祖国培养人才,在自身学识上,多位好友表示如若不是时局动荡,钱穆还能有所提高,这位史学大师用他后半生的心血对发扬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一生为国学付出不求回报。
国学大师钱穆生平资料
国学大师钱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著书数量众多,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认为历史是贯穿的,他的观点在当时不被人认同,但钱穆用他的坚持赢得了后人的赞同。在学术巅峰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他放弃了学术研究,转而办学,创办了新亚学院,给流亡到香港的学生一个栖息地。虽然有人评论他为了创业荒废学术,导致后期再无建树,但是老先生对于国学的奉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钱穆旧照
国学大师钱穆创办学院新亚学院,办学中秉持着不牟利原则,坚持用中文授课,这些要求体现了他的一颗中国心,当时许多香港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免费授课,一时新亚学院的学习风气浓厚,吸引了许多学子。
钱穆先生的后半生历程从广州开始到台北结束,并没有划上一个圆圈回到起点,浓烈的爱国之情处处体现在他的教育中,新亚学院的创办体现了这种爱国之情,在民族存亡之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薪火。后来与其他两所学院合并,老先生亲自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从中文一词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于祖国的浓厚思念之情。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艰苦的办学环境中,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自己的病体,晚年因病双目失明的他还醉心于教学,参加了多场讲座,他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座无虚席,钱老先生一生奉献,无私教学,令人尊敬。
钱穆和钱伟长之间的关系如何
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是叔侄关系,两位先生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钱穆先生学识渊博,对于国学的研究没有人能比,钱伟长的名字是钱穆取的,希望这个侄子能够像建安七子中的著名学者徐伟长一样做个大学问家。对于叔父的深厚期望,钱伟长也没有令他失望,在钱穆的熏陶下,钱伟长考取了五所大学,当时也是受叔叔钱穆的影响选择了中国文学系。时局动荡之际,钱伟长深知以技术救国,转而攻读物理,并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
钱穆照片
钱穆钱伟长的情谊深厚,然而却因时局的变化令叔侄二人数十年没能见面,抗战胜利后的钱穆前往香港办学,为流亡学生开辟了学术的新天地,创办新亚学院,却从此再没能回到祖国,直到八十年代,分别了三十多年的钱穆钱伟长才再次重逢。短暂的见面之后又是十余年的别离,这次离开竟是永别,1992年钱穆先生在台北逝世,由于政治原因,不能亲自悼念叔父,唯有写下挽联表达悲痛心情。
如果没有钱穆的栽培,钱伟长的人生又当另作他论,作为长房长子的钱伟长父亲早逝,全靠叔父提携,虽然靠着自身的勤奋考入大学,这其中不乏钱穆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后来几十年的分离,二人都对彼此牵挂不已,钱穆钱伟长之间的深厚情谊已经超越了叔侄,更像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深切之情。
钱基博和钱穆之间的关系如何
同一时代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对于学术的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像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一样,作为好友的两位诗人经常一起对诗,从中激发灵感,启迪思想,互相学习。钱基博钱穆之间也是如此,二人在国学历史上的研究给了后人很多启发,他们在教育上的惊人付出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