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慈禧忙于过寿: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

  1894年岁末,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北洋舰队退守威海。日军大举进攻,在荣成登陆,摆开海、陆夹击威海清军之势。尽管北洋海军主力舰“定远”、“镇远”雄风犹存,如果海陆配合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同日军再打一阵子,但是,清军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

  甲午到底败在哪里

  这一年,对甲午殇思与镜鉴的论述颇多,如战略失误、经费不足、用人不当、队形不利、装备落后、弹药伪劣等等,这些与战争失败均有一定关联,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1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造成失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呈现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国家文化特质。120年前,清朝具有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北洋海军等占优势的“硬件”,然而在“软件”上却存在着非对称的差距。日本强势的军国文化和神教文化,同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守旧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文化特质的差异,注定了清军必然失败的命运。

  日本:强势的军国文化和神教文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战略空间狭小、战略资源奇缺、自然灾害频发,国民心态自卑与自大交错,恐惧与荣耀兼有。当现实无法兑现其理想时,便寄托于神灵。于是,岛国心态与神国心态相结合,成为一种变态的大国主义。日本从1867年到1945年间的国号便是“大日本帝国”,直至1947年官方正式改称“日本国”。 日本大肆宣扬“神造之国”、“皇道之国”,称“天皇统治的日本才是万国之宰,万国之君主皆应为其臣仆。”日本的神道教、武士道成为其精神支持,是形成军国主义的文化土壤。

  福泽谕吉等政客的军国主义扩张论,成为日本建立天皇专制统治和推行军国主义的理论基础。《外交布告》确立了“大力充实兵备,使国威光耀海外万国”的战略。福泽谕吉为日本设计了一条“近代文明国家”的军国主义道路,主导着日本从明治到1945年战败的80多年间所走过的历程。

  日本在军国文化导引下,发动甲午战争,天皇颁诏,举国动员,进入战争体制,成立参谋总部,组建联合舰队。国会一致对外,全力支持战争。媒体一致转向战争话题,激发国民的战争狂热。幼童从军,操枪舞刀,高呼击沉“定远”、“镇远”。娼妓募钱献金,加入军妓劳军,旅顺攻陷后,第一师团从日本征集12家大妓楼的“奉公女”前往庆贺“胜利”。日本政府成功的动员将国民挟持在战车上,使之成为全民战争。

  中、日两国的海军旗反映着军事文化的显著差别。日本海军旗主体是太阳,外加16道红光芒,意为日本是太阳神创造,光芒普照世界,充满征服世界的霸气。中国海军旗的主体是中国龙,传说中的龙能兴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着内治和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