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主动向太宗示好,密陈说自己手里存有杜太后留下的遗书,早已约定了太祖死后传位于太宗,即所谓“金匮盟书”。从各方面分析,赵普提供的应该是伪证无疑,而他这一举动对赵光义的意义自然非同小可,从此他又得宠于太宗皇帝。
夜半时分,马军副指挥使赵弘殷率领着一支人马,来到了滁州清流关城下,传呼开门,想要入城休息。城上的守将正是他的儿子、刚刚被后周世宗皇帝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兼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这座地势险恶的关隘是赵匡胤经过力战,几天前才从南唐军队手中夺下来的。赵匡胤不肯开城,因为“父子固亲,(但城门的)启闭,王事也。”于是,赵弘殷的部队只好露宿在城外,天亮才得以入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事发生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天,世宗皇帝御驾亲征向南唐大举进攻,作战骁勇的赵匡胤由此开始得到世宗的赏识,进入个人事业的快速上升期。这个小故事被载入正史,显然是为了说明赵匡胤的治军严明和公而忘私。而如果按照现代混沌学“蝴蝶效应”的理论来分析,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相当重大,完全可以描述为“永久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由于在城外冻了半夜,赵老爷子病倒了。当战事突变,赵匡胤必须马上率军出发时,老爹却歪在床上,于是刚配到赵匡胤身边没几天的军事推官赵普被留下来做临时“男护工”。很难说这是由于赵匡胤对他的信任,还是因为在打仗方面像他这种文职人员本来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当时赵匡胤还算不上国家级的重要将领,只能排进“新秀”之列,替他照顾生病的老爹当然也不能说是多要紧的公务,更接近于一种私下的人情,无关大局却又不便推拒。然而,赵普正是凭借着这段“护工”经历得到了赵老爷子的信赖,从此被赵氏家族当做族人看待,从小小的军事推官升任赵匡胤身边的节度掌书记(略相当于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最终成为大宋开国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谋臣。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有这样一段记录:“太祖初登极时,杜太后尚康宁,常与上议军国事,犹呼赵普为书记,尝抚劳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赵普固然对大宋建国做过重大贡献,也确实比太祖年长五岁,但太后完全把他作为皇帝兄长甚至长辈的说话口气还是太过不同寻常,足见他与赵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