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皇帝,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用,甘愿放弃自己手里的大权,这何尝不是一个“大事不糊涂”的举动呢?历史上有多少皇帝自己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仗着自己的权力一意孤行,结果就是祸国殃民,自己的性命不保,还要弄的全面人心惶惶。但是,刘禅却不一样,他不与诸葛亮争辩,也不跟他斗,凡是都是顺从诸葛亮的意思,多少免去了内耗。
此外,刘禅举国投降的举动,也是一件挺理智的事情。因为从军事的实力上看,蜀国根本没法跟魏国比。如果投奔其他的地方魏国也会进攻,所以,刘禅根据目前的形势选择了投降,这样就能够保全百姓的性命,至少能够保住蜀国人的后代,或许之后还有复国的可能,因此,刘禅的做法现在来看还是挺明智的。
与刘禅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同刘禅有关的成语是乐不思蜀。意思是指在新的环境生活的很快乐,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了。原本的意思是指蜀汉后主甘心做魏国的俘虏,不再想着怎么去复国。
刘禅
这个成语源自于,有一次,司马昭特意设宴邀请刘禅参加,想观察刘禅的反应。于是在宴上司马昭吩咐乐师演奏蜀国的乐曲,还让舞姬以歌舞助兴,当时的蜀汉的旧臣子听了这音乐因为想起亡国的痛苦,无不伤心落泪,一个个掩面在哭泣。只有刘禅神情不便欢乐嬉笑,听得津津有味。
司马昭看到刘禅居然是这样的反应,就问刘禅;“你不思念蜀国么?”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国。”郤正听到这个话后,在上厕所的时候指点刘禅说:“陛下,等下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是不是思念蜀国的话,你先要注视着宫殿的上方,然后把眼睛闭上一会儿,最后再张开眼睛,缓缓的说:我父亲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地啊。这样说的话,司马昭就能让陛下你回到蜀地了。”刘禅听了牢牢记在心里。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司马昭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刘禅赶紧把郤正教他的说了一遍,司马昭听了马上回答说:“这话听了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很惊讶的说道:“你怎么知道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他见刘禅这么老实就再也没有怀疑过他。
三国蜀后主刘禅做了晋朝阶下囚
?历年来历史学家们对后主刘禅的评价就是无能懦弱、贤愚不分,其中令人唾弃的就是他的不战而降。“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让刘禅彻底成为了一个反面人物,把他认定为是一个窝囊废,从而进行书面上的讨伐。但是,却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为什么他要选择投降。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禅扮演者
话说在曹魏攻打蜀国的时候,刘禅非常清楚如果选择抵抗,那么士兵的伤亡会很大,而且极有可能血流满城,导致百姓遭殃。所以,为了保全百姓,刘禅经过几番思考之后选择了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被魏军带到了洛阳,并且还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虽然多了一个骂名,但起码是保住了百姓的性命和财产,不论怎么说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呆在洛阳城中,司马昭如果想要杀掉刘禅,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也明白这一件,不仅要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且包括蜀国的百姓和臣子的命运斗掌握在他的手里。所以,想要让司马昭放松警惕,那就是让他认为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这样的话便不会引起司马昭的顾虑。而正是这句“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给司马昭放的一个烟幕弹,在司马昭的面前留下一种“我不忧愁”的形象,这样才让司马昭放松了警惕,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在那种情况下这是最智慧的举措了,可以说是上上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可以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了。
刘禅的儿子介绍
刘禅,历史上不战而降的蜀国国君,在蜀汉还存有战斗力的时候却选择了投降因此人们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的软弱不能。刘禅缺少骨气,但这并不代表全蜀汉都是缺少骨气的人,在刘禅命令将士放下武器的时候,“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便能看出他们不愿做亡国奴的气节。其中,刘禅的儿子刘谌就是这里面的一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