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个饱受非议的一个历史人物,肯定商鞅的人,比如王安石就认为: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近代的毛泽东对商鞅评价也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 理想主义者“。
但是有褒就有贬,对他的批评似乎盖过了赞扬。史学大师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没有对商鞅死因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只对商鞅做出六个字的 负面评价:”天资刻薄少恩“。对商鞅其人的评价,其实不光是他,而是任何历史人物,不主张过分带有道德色彩或者感情色彩的评价。政治就是 政治,政治上的是非,岂是一个”对“字,一个”错“字能够评判的?正因为商鞅的传奇性一生,才引得无数人对他人格的分析和研究,而商鞅作 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身份远非一个改革者、政治家就能概括的。
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导商鞅变法的商鞅因谋反罪被秦王车裂。消息一出,秦国有人欢喜有人忧,商鞅变法如此成功,为什么却不被 时人所挂记,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又该怎样评价他极其他的变法?
作为一个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对秦国的强大,可谓功不可没。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内容涉及广泛,从政治、军事一直到经济 ,整个秦国都沉浸在一种翻天覆地的改革浪潮中。与其他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是最为全面、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商鞅标榜”法 家“,以严刑峻法治国,看似公平,实则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压制贵族势力,表面上看是”法治“,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人治“,商鞅的”法 治“则更多是压制贵族,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其客观结果就是 使得整体不可避免地向君主专制迈进。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享受很多特权,改革后旧贵族没有立功的统统从宗室贵族名单上除名,无功不受禄,论功行赏,无功 去爵。相反,只要是有功劳即使是平民也有机会进入宗室贵族的名列,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了王权,这一点可以说严重地扼制了世家 贵族的扩大,而解放的劳动力、土地大量地收归国家或进行再分配,是一种国家主义的实践。
在商鞅变法之前,当时各国的官爵都是世袭官制,这当然保证了贵族参政,同时也固化了阶层流动性。而商鞅激进的军功爵制,直接使得平民或者 奴隶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而贵族则可能出局。在这种制度下,贵族根本就失去了人事权。商鞅变法还有一点就是法令的严格执行。”民无信不以 立“,商鞅通过太子赢驷的例子,告诉天下人法治的规则,首开连坐,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检举揭发,一旦犯法刑罚甚是严重。虽然 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弄得人心惶惶,变法实行一年,受到官民强烈抵制,百姓纷纷到国都”上访“反对新法。
对商鞅的评价,还是要从导致的后果来看,非道德化的评价实际上非常难,对商鞅这类的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没有特定的答案,也没有不变的 真理。商鞅改革迎合了时代的潮流,他的法令也许看起来有些博弈性质,赚取政治资本,排挤政敌,商鞅亦如此。只是冷酷而坚定的商鞅做得有些 绝了,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跟他”天资刻薄少恩“固然有关系,他太不懂权术,必然难以善终。
树倒猢狲散,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抱负。”在中国,变法都是 要死人的!“千百年后的改革家谭嗣同用自己的经历完美诠释了商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