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前两句是单纯地对景物的描写,杨柳青青,水声潺潺,黄莺婉转啼鸣,好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让人留恋、痴迷。并且在诗句“莺儿调舌弄娇柔”中,将黄莺拟人化,黄莺的啼叫好似是和作者早已相识,欢快的啼叫像是在欢迎作者第二次到这里游玩,不仅照应了题目《故地重游》,还给诗歌的前半段营造欢快的氛围,让读者的心情都随着黄莺的啼叫而变得欢快了,烘托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诗歌的后两句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桃花记得题诗客”将桃花赋予人的特征,即有记忆。那么桃花为什么会记得题诗客呢,还倚着春风笑个不停?这里作者是以草木的无情来衬托人的有情。作者想起自己上次到这里时的美好时光,而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感叹人生韶光易逝,抒发自己惆然若失的失落之情。
全诗的“诗眼”是“记得”二字,这两个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刻画桃花的调皮,带给全诗一股灵动之气,更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的出处,从这两个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第二次到旧地的时候,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为作者抒发自己的感叹打下一个委婉的基础。
元好问的青玉案品鉴
?《青玉案》是金朝末年元朝初年的文学大家元好问的作下的一首词,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后代。元好问作为北方的文学宗师,在诗、词、曲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写过不少好词佳句。《青玉案》这首词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作者触景生情,十分感伤,作下这首佳作。
元好问雕像
词的上片写暮春时节的景象,落红满地,“落红吹落沙头路”其中的沙头路是当时的方言,指的是沙田上的路,在这个词中指的是就是自然界,作者说自然界的鲜花都被吹落了。“似总为、春将去”这里作者的想象及其丰富,将各个鲜花都拟人化,好像花儿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来去一样,春天将要离去了,我们也赶紧凋落吧,又调皮又让人觉得无奈,营造凄凉的气氛。接着作者写“花落花开春几度”通过写花在外的飘零来感叹人生,人生就像花一样,无休止地漂流在各个异乡,充满凄凉。“画梁新燕,知道春归处”画梁指的是彩绘的房屋梁顶,在古代燕子就是回归的意思,作者只对燕子情有独钟,反衬作者自己在外多年飘零无法归乡的无奈,通过表现自己的“无情”,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愧疚。
词的下片开始转向对人生的感叹,其中用了很显眼用意很直接的“韶华暮”来表达自己青春年华已经走到尽头,作者即使“欲写幽怀”也只能“恨无句”遗憾自己已经不能写出好的诗句,有一种不舍和无奈的交融感,心有余人力不足,突出作者对人生韶光流失太快的感叹。
“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最后作者坐在西窗前听着外面淅沥的雨声,不禁潸然泪下,痛崽哀哉。
整首词笔调婉转凄凉,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动人,令人伤心欲绝,无不体现着作者高超的技艺和深情的感情流露。
元好问岐阳三首介绍
《岐阳三首》是金初文豪元好问的诗词作品,正如题目所言,一共有三首诗。元好问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正值动荡时期,公元1231年,蒙古大军攻占了岐阳(今天在陕西省),并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的地区,百姓深受战火的摧残,民不聊生。那时的元好问征赶往南阳做县令,途中听到岐阳沦陷,沉痛地写下了这三首诗。
元好问浮雕
第一首是“突击连营鸟不飞”是写关中当时的情形,蒙古军保卫关中,人民深受重创,连天上本是自幼的鸟儿都不飞了,可见战争的残酷。千里之外传来的都是噩耗,而自己无力拯救国家,只能看着国家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作者泪沾襟。第二首是“百二关河草不横”是写岐阳的惨状,号称“百二河关”的三秦现在已经是杂草层生,昔日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岐阳没有半点音信,陇水那边传来的也都是凄惨的哭声。城市变得死寂,作者在控诉蒙古军的残暴,表达了诗人无以言表的沉痛之情。第三首是“眈眈九虎护秦关”,作者想起当年金朝的全盛时代,将士威武,国土广阔,而现在却已经变成残破不堪,边关更是战事连连,将士们的白骨已经堆成山。感叹国家由强到衰的悲哀,字字情深意切,悲哀至极,动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