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2)

  后来1080年所发生的“乌台诗案”更成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直接被抓进牢狱几次差点丧命,后来还是因为赵匡胤曾经说过不杀贤士这样的话,苏东坡这才逃过一劫。他被贬到黄州这样的偏远地区,有段时间竟然种田为生。到了1084年(元丰七年)才离开黄州要到汝州去走马上任,因为路途遥远且手中经费不足,再加上当时他的小儿子又不幸夭折,种种的打击夹杂在一起也让苏轼身心尽疲,他上表请求去常州居住,这才渐渐安稳下来。

  苏东坡后来也在官场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渐渐的对官场和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时候,已经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苏轼年事已高,终于还是在回归的途中逝世。

  苏轼的浣溪沙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名家,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杰出之作,他生于北宋期间,宋词便是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大流行线,而苏轼便是个中翘楚。他的有名之作太多,其中浣溪沙便是其中极为出名的一大系列。

  

浣溪沙 苏轼


  浣溪沙 苏轼

  可能大家会疑惑,为何浣溪沙是一大系列,在众人眼中这应该是苏轼的众多宋词中的一首,浣溪沙为题名。然而大众众人意料之外,浣溪沙的确不是宋词的题名,而是一个序列的名称,其来源也并非在宋朝,而是兴起于唐朝,作为教坊的曲名曲线,后随时朝代的更迭,演变成了宋代的词牌名。

  词牌,说的就是宋词的格式。因为宋词格式变化多种,种类可达1000余种,为了更好的辨认和区分它们,便将不同的格式用不同的词牌名进行区分。浣溪沙便是其中的一类,主要格式有五种,字数分别可为四十二、四十四、四十六字三种。

  苏轼的浣溪沙共有4-5首,《簌簌衣巾落枣花》便是浣溪沙系列中的一首,整首词的意思是讲述苏轼在路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因为路途漫长,昏昏欲睡而实在口渴难耐,便敲开一位农家的门,想讨口水喝。浣溪沙上半段是用来写景,下半段用来抒发情感。借着对路途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苏轼虽劳累但看百姓安居乐业而感到淡淡的兴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苏轼是一个爱民、体恤百姓的好官。

  苏轼称诗人王维什么

  王维,号摩诘居士,生于唐朝,是著名的诗人、画家、政治家。与苏轼相同的是,王维年轻时期,抱负远大,希望做出一番事业,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分忧,但都因为政局变化,云波诡谲,怀才不遇。

  

王维画像


  王维画像

  王维自小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在诗歌方面,没到他弱冠之年,已经有可以查阅到的文史资料了,勤奋好学,年纪轻轻便入朝为官。王维的前半生几乎可以说是风平浪静的,直到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发生后,王维被贬,日渐消沉,便终日在山水与佛之间寻找精神寄托,一方面来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一方面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也许就是王维脱离官场,迷恋自然的清新淡远,为后代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是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文学成就可见一斑。苏轼曾经称赞他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苏轼一向清高,很少夸人,但王维画画上的成就,让苏轼也为之折服,他称赞王维的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画,画面十分丰富,层次分明,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神韵淡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也许就是因为王维长期沉溺于自然美好的事物,对大自然感同身受,培养了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笔下的山水更加富有意境,耐人寻味,其神韵更是别的画家鲜少能比拟的。

  苏轼做官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