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应举是怎么回事 白居易隐居在官场的原因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白居易家境优越,又有几分才华,入世做官乃是小菜一碟。其实不然。白居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全靠他自己打拼出来的。可能他个人并不在乎那些名利之物,可如果想要为民服务,替老百姓着想的话,就必须要做官。做官的第一步就是应举。

  

白居易雕像


  白居易应举倒是参与了多次,可是就是不容易成功。并不是说他文章写的不好,也不是说他在考场上发挥的不好,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白居易第一次应举,是在十几岁的一年。那时候朝廷党派斗争激烈,白居易祖父身居高位,也时常受到党派斗争的波及。那年的主考官恰巧是白居易祖父死对头的学生。因而在那年的应举中,白居易的文章被主考官以文笔不通的理由给刷了下来。

  第二次白居易应举是在他的祖父辞官归乡之后。当时出了考场,白居易和同伴们都有自信通过,坏就坏在白居易那天的运气不太好。那天一群人去了酒楼,点了几十坛子酒,准备来个不醉不归。无奈白居易诗兴大发,在酒楼柱子上用酒水作了了一首暧昧不明的诗歌,正好被常服出巡的皇帝撞见。皇帝多疑,以为白居易有造反的心理。第二天榜文就下来了,白居易无疑又失败了。

  可以这样说,白居易应举之路坎坷不明,处处充满艰辛。而最终他还是成功了,尤其是在后来,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白居易隐居在官场的原因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使得一代名家顾况对他赞赏有加,那时的白居易还没有踏入官场,但是接触到的都是高官显贵,随后白居易参加科考入仕,少年成名,当时的仕途还算顺利。

  

白居易雕像


  直言不讳的诗人没有意识到官场的黑暗,屡次谏言不被采纳的他逐渐失望,后来的贬黜更让他心中苦闷,以写实诗讽喻当权者的腐败激起了统治者的不满,虽有满腹才华和一腔热血,始终不得志,自请外放。

  即使对官场失望,白居易也没有轻易辞官,还抱有一丝幻想,自请外放的地点选择在苏杭一带,尽心尽力为民做主,获得了老百姓的称赞。之后白居易隐居在官场,一边挂职,一边与友人赏景咏诗,此时的官场腐败现象严重,诗人已逐渐失去兴趣,之后白居易在洛阳生活了十几年,被称为“神都”的洛阳地位不亚于长安,是名人雅士聚集之地,老年白居易隐居在此,后期大多数诗作均在此产生,多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对于官场已经彻底失望,无心牵挂。

  白居易隐居在官场还表现在即使被调回长安后,对加官进爵也失去兴趣,一心为民谋划,时时刻刻想着百姓,在老年时期还四处游走募捐,帮助百姓疏通龙门八节险滩,这样的好官能不受百姓爱戴吗?今天的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前往瞻仰的洛阳人络绎不绝,人们纪念这位诗人高贵的品格,称颂他的为官清廉。

  顾况戏白居易是怎么回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开创的新乐府派诗歌,一直被后世之人流传。在很多人看来,白居易凭着几首较好的诗歌就出了名,实在算不上有实力。其实不然。每个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总有人要付出超过这美丽十倍甚至于百倍的努力。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人。有个顾况戏白居易的故事就能说明这一点。

  

顾况石雕


  白居易早年求学时,听闻京城里面才子众多,他就风尘仆仆的赶到了京城,经常写一些诗作去拿给有名气的诗人评价。这样的话,白居易就知道自己创作的缺点和不足在什么地方,以便下次写作的时候修改。这样的方法的确很管用,一方面是由于白居易天资聪颖,别人指出来的不足他很容易就能领会。另一方面,他本身的作品也很好,经常会令一些有名气的诗人们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