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是文化圈的名人,看到张九龄的信,也很欣赏,但是能为张九龄说话,除了信的内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张说落魄了。
因为帮宰相魏元忠说话,被流放到广西,路过韶州,张九龄的父亲就安排,让张说给小家伙一个评语。
为了这个评语,张家给张说的好处,无非是在他落魄的时候,保证吃饱穿暖,不会受罪。
这是张九龄和张说的第一次见面,此后两家的关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神龙革命后,回到京城,开启了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三次当选宰相,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把张九龄当成了自己人,因为两人都姓张,结成了本家亲戚。
对于张九龄来说,投奔张说,是进入仕途的捷径,但不可避免的是,张九龄的职业生涯,和张说捆绑在了一起。
公元713年,张说被贬为岳州刺史,随后张九龄也被姚崇罢免,回了家。
为了摆脱张说的影响,张九龄做了一件,当时看来特别无私的事情,向中央上交提案,内容是修建梅岭古道。
梅岭古道从广东的南雄市,到江西大余县,是条山道,在秦朝,也有一条,主要用于军事,因为年久失修,加上路也造的不好,通行不便,张九龄便上书朝廷,重建一条。
朝廷的批文很快就下来了,但是修路的钱,得自己想办法。
造路修山,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最能得到民心,也能得到国家的肯定,公元718年,张九龄重返京城,担任礼部员外郎。
正所谓好事成双,三年后,张说从幽州归来,进入政事堂,担任中书令。
大靠山回来了,在官场混得不怎么样的张九龄,迎来了最好的机会,在公元723年,升职成为中书舍人。
照着这个模式,发展下去,等到张说光荣退休,中书令的位置,就是张九龄的,高官厚禄,也是指日可待。
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无论张说如何推荐,皇帝就是不批,张九龄的官,中书舍人成了尽头,上不去了。
公元726年,宇文融、崔隐甫和李林甫,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免官,回家养老了。
张九龄呢,中书舍人肯定没了,从中央下来,回家乡,做了桂州都督、岭南按察使。
公元730年,张说去世。
中间的这四年,张九龄日子过得倒很轻松,做做官,没事了,回家看看亲人,约三五好友,看看风景,做做诗。
但是,张说死后,张九龄突然被召回了京,原因是皇帝,要亲自提拔他,升他的官。
张九龄回到京师的第一份工作,是替皇帝写诏书。
这是一份类似秘书的工作,皇帝有什么话,要和大臣或者百姓们说,自己不会扯着嗓子喊,而是写下来,让太监们读,皇帝也不会写,他只说一个意思。
怎么把意思表达出来,还能把文章写出花来,这就是负责写诏书的人,该考虑的问题了。
张九龄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两年,写了上百篇诏书,中间也想过退休,可惜皇帝不批,两年后,皇帝对55岁的张九龄,完成了考核,在仕途上进了一步,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负责修撰国史。
从24岁,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一路坎坷,在55岁时,完成突破,成为宰相,第二年,更是一步登天,坐上了中书省老大的位置,册封为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始兴县伯。
官做大了,饭票也有了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