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生年不详-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河东裴氏洗马裴出身。其父裴大同,少年时勤奋好学,为弘文生,精于《左氏春秋》、《汉书》,史称“寡言笑,有奇节”。后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影视中的裴炎
永隆二年(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后来,因中宗欲任命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太后武则天在裴炎支持下废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这时已是唐高宗晚年,裴炎在当朝大臣之中,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
入相的第二年,即永隆二年(681年),由黄门侍郎迁侍中,具体主管了中央三省之一门下省。永阜元年(682年)唐高宗幸东都(洛阳),留太子李哲守京师(长安),“命炎与刘仁轫、薛元超为辅。”
裴炎随太子赴东都侍疾,年底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监国,裴炎“奉诏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并于东宫平章事,”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终的当天晚上,“召裴炎入,受遣诏辅政。”
唐中宗李显即位,裴炎迁中书令,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对,武后不悦而作罢。嗣圣元年(684年)冬,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问策,裴炎主张归政睿宗,武后大怒。
监察御史崔察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下狱,由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审讯,刚烈不屈。十二月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抄家籍没,查无积蓄。
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也以“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被斩于军中,唐睿宗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