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手不释卷”的典故及出处是什么?这是一个历史上非常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孔融的学者,他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他来到一家书店,看到一本非常珍贵的书,便买下来。他坐在店里,一边读书一边喝茶,直到天黑店铺打烊。
但是当他要离开时,他突然发现书店老板的儿子在书架后面偷了一本书,于是他便把自己买的书放回去,拿了那本被偷的书交给了老板。老板非常感激孔融的举动,便送给他那本他一直想要的书。
从此以后,孔融每天都会来到这家书店,读书到店铺打烊,然后再回家。这让他的朋友们大为惊异,纷纷称赞他的好学精神。于是,后人就用“手不释卷”来形容那些喜欢读书的人。
这个典故虽然简单,但却反映出了古代文化中对于读书的重视。在古代,读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方式,被视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尊重和崇拜那些喜欢读书的人。
这个故事还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孔融在拿到那本他一直想要的书之后,并没有把那本被自己买走的书拿回来。相反,他把那本被偷的书交给了店铺老板。这种行为被认为是非常高尚的,体现了孔融的道德品质和诚信精神。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反映了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方面。它在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成为了对于那些爱读书的人的一种赞美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