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言不由衷的典故是什么?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语不真诚,不出自内心。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位官员。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凝式的官员,他是当时的翰林学士,也是诗人。杨凝式的诗文被誉为“杨门诗派”,在当时备受赞誉。
然而,在杨凝式担任翰林学士期间,他却并不尽心尽力,常常敷衍了事。有一次,他在给皇帝写诗时,草草了事,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皇帝看到诗后,觉得杨凝式的作品质量不高,就让他去刁难一个被囚禁的大臣。
大臣被囚禁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在朝会上批评皇帝,引起了皇帝的不满。皇帝命令杨凝式去刁难这位大臣,希望他能够从大臣的言辞中找到些什么可以攻击他的地方。
杨凝式到了监狱,开始与大臣交谈。大臣看到他,就问他:“你是来看我笑话的吗?”杨凝式回答道:“不是,我是来看你的才华的。”
大臣听到这话,便开始说起了自己的心得和见解。杨凝式听到后,却并没有认真地去听,而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听进去大臣的话。大臣看出了他的不真诚,便说:“你这个人,真是言不由衷。”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言不由衷”这个成语的来源。它形容了一个人言辞虚伪,不真实,只是表面上的敷衍了事。
历史上,这个成语也被广泛应用。在古代,官员们常常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虚伪的人。而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常用于形容那些说话不诚实的人。
总的来说,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人,不要只是表面上的敷衍了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