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乌合之众的故事是什么?

成语“乌合之众”源自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其研究对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在该著作中,勒庞指出了大众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以及大众对领袖和权威的盲从和崇拜。而在中国,这个成语也被引申为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人群。那么,成语“乌合之众”的故事是什么呢?

乌合之众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被秦国囚禁在楚汉之间的郢城。屈原在郢城中生活期间,深受流放之苦,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据说,当时郢城的百姓们得知了屈原的自尽消息,纷纷划船出江,击鼓救屈。他们在江中敲击鼓声,企图吓走汹涌的水流和江中的鱼虾。但是他们的行为并没有挽救屈原,反而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乌合之众”。

故事中的乌合之众,指的是一群没有组织、纪律,盲目跟风的人。在这个故事中,百姓们只知道要去救屈原,却没有任何组织和纪律,最终导致他们的行为无效。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人警示大众,不要盲目跟从,要理性思考,有组织、有纪律地行动。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在农耕社会中,大众对于权威和领袖的盲从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盲从往往导致了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乌合之众的行为常常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这种现象也在中国的历史上多次出现,比如农民起义、宗教运动等都离不开乌合之众的表现。

总的来说,成语“乌合之众”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大众盲从、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模式,以及这种行为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具体的典故,而且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因此,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应该理性思考,有组织、有纪律地行动,避免成为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