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感戴二天的故事是什么?为何会有这个成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苏洵的文学家,他的文章风格清新自然,被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苏洵的儿子苏轼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笔雄浑豪放,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经在一次宴会上与朋友畅谈,表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感而遇之”是一篇好文章。

后来,苏轼的朋友把“感而遇之”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当时的皇帝,皇帝看了之后大为赞赏,命令苏轼到宫中去,亲自向他颁发状元之位。苏轼在接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但他也知道这个荣誉不能让他沾沾自喜,所以他决定在接到皇帝的勒令之前,不再写任何文章。

很快,皇帝的勒令就到了,苏轼在得到皇帝的命令之后,兴致勃勃地开始写作,并且很快就写出了一篇名为《东坡扫雪》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佳作。

但是,苏轼却发现自己的文章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然流畅,而是变得僵硬生硬,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他意识到自己被皇帝的权威所压制,所以他决定采取一种逆反的态度,不再追求皇帝的赞誉,而是追求自己的创作灵感。他开始写作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且不再关注皇帝的评价。

经过一番努力,苏轼终于写出了一篇不错的文章,这篇文章被称为《水调歌头》。这篇文章的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作者的个性和创造力,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苏轼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应该追求自己的创作灵感,而不是追求名利。成语“感戴二天”就是由苏轼这个故事而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得到了赞誉而迷失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变得僵硬生硬。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一个文学名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创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