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为什么不叫宗 为什么在汉朝隋朝都是某某帝,到了唐宋就变成了某某宗某某祖了

目录导航:

  1. 汉朝皇帝为什么不叫宗
  2. 为什么在汉朝隋朝都是某某帝,到了唐宋就变成了某某宗某某祖了
  3. 为什么自随炀帝之后,后来的皇上都是称“宗”
  4. 唐朝称皇帝为什么
  5. 古代帝王所称祖.宗是什么意思
  6. 宗帝与祖帝的区别是什么
汉朝皇帝为什么不叫宗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习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谥号就是人死之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来评定对一个人的褒贬,给予一个寓含善意的评价,或者带有批判评价的称号。

但是制度起源于哪个时间历史中没有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周穆王前后,再到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取消谥号皇帝,比如说秦二世,但是秦朝只经历了两代,就被刘邦所创立的大汉王朝所取代,刘邦再次恢复了谥号制度,这才得以延续,所以汉代的皇帝又有了谥号,并且依然遵守规矩,仍客观公正的评价帝王。

帝王做的不好,就会安上一个不好的谥号,以示批评,比如搜刮钱财,卖官鬻爵的汉灵帝,灵这个字其实就是贬义,再比如刘盈,西汉的第二位皇帝,谥号是孝惠,所以称他为孝惠帝,但是历史上谥号为惠字的皇帝可不止刘盈一人,为了加以区分,并在前面加上朝代的名称,所以后人称刘盈为汉惠帝。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谥号就开始变味儿了,变成了阿谀奉承的利器,对君王生平是只褒不贬,并且谥号的字数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两个字,变为七八个字,到明代的时候甚至已经是十几个字了。

比如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谥号就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好长的一个谥号,如果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似乎就有点太复杂了,不能用谥号那怎么办呢,就用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可以说是用以歌颂人物的,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庙号控制得非常严格,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特别追加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但是魏晋之后,随着谥号的变味儿,庙号也跟着泛滥了,任何一个皇帝都可以拥有庙号,因为庙号只需一个字便可表达,其意并且不分褒贬。

所以从唐朝开始,都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神宗,这些称谓便是由此而来的,不管是对帝王称帝或者称宗,都是后人对他们的称呼,帝王在世的时候绝对没有人这么叫,在看书或者是看电视剧的时候,一定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就可以在茶余饭后和大家聊天谈论的时候有自己的谈资了

为什么在汉朝隋朝都是某某帝,到了唐宋就变成了某某宗某某祖了

在汉朝时期,也有庙号,即高祖刘邦,而庙号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是因为汉朝对庙号使用非常严格,以至于很多皇帝无法得到庙号,而帝号就相对简单。唐朝之前对于之前的皇帝或者已殁的皇帝使用帝号,唐朝时,庙号得到广泛使用。而帝号因为字数在不断增加,可以查查各位皇帝的谥号,很长不方便使用,也加上庙号不再严格,庙号被频繁应用。而到明清时也可以用年号称呼该皇帝也是基于皇帝们的年号不再频繁更换。在唐宋时期年号更换频繁不易使用。更基于是谥号的交替吧,以及谥号宽松。只是看常用不常用。顺治是章皇帝,康熙是仁皇帝。

为什么自随炀帝之后,后来的皇上都是称“宗”

x祖x宗是庙号,x帝是谥号,谥号皇帝大臣都可以有,庙号只能皇帝有,而且只有单庙祭祀的皇帝才能有,唐朝以前的皇帝很少有单庙祭祀的,比如汉景帝这样的都没得到这样的资格,所以一般称呼谥号。而唐朝以后,是个皇帝都享受单庙祭祀,人人都有庙号,反倒是谥号由原来的单字谥或二字谥被拍马屁的加到了几字十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了,于是多称呼庙号。



唐朝称皇帝为什么

唐朝时,一般官员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是“圣上”、“主上”、“大家”(此为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也可以用。

而“皇上”在唐朝类似于书面用语,不会有人当面如此称呼皇帝的。“万岁”也是百姓在情绪激动时才会脱口而出的,并不是一个常用的称谓。

皇子或公主的话,称呼皇帝时,一般和普通人家一样叫“父亲”、“阿耶”,“父皇”这个词在唐朝也不是一个皇子用来称呼其父的。

在唐朝以前基本是王,帝称呼,而唐朝开始都是祖、宗称呼,因为“帝”、“王”是谥号,而“祖”,“宗”是庙号。

庙号在唐代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有,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谥号。

唐代以后由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开始变得繁杂或过褒,不能体现时人对皇帝的评价,因此史书记载皇帝多用庙号。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古代帝王所称祖.宗是什么意思

祖是指你的祖先,宗是指你在宗法中要尊敬的人(继承祖先并负责祭祀祖先)。

比如家族的始祖(别祖),是你的祖先,如果你们家是天子或诸侯(帝制时期),就叫做“太祖”。

始祖嫡长一系的嫡长后裔,无论辈分高于你,和你相同,或者低于你,都是你的大宗,他负责祭祀始祖,还包括宗族中所有绝后的人(收族)。

你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你的祖先,如果这个祖先亡故了,他们的嫡长后裔都是你的小宗,也是不论其辈分高低都是,小宗负责祭祀他们所继承的祖先。

大宗和小宗代表了其所继承的祖先。

你不能私自祭祀你的祖先,应该在大宗和小宗的主持下和族人祭祀共同祖先。

如果你受封为诸侯或成为天子(帝制时期),你就不受原来宗族的管辖了,开创了一个新宗族。

如果你离开了原来的国家,你也开创了一个新宗族。

这就是非国君(天子和诸侯)的宗法。

国君的宗法又有不同。不过现在都没什么用了。

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祖有功,宗有德,开创为祖,守成为宗。在《礼记》中记载:有虞氏祖颛顼宗尧,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祖"和"宗"在后世被用在帝王的庙号中,有所区别。

1、时间不同

所有的开国皇帝庙号都为太祖或者高祖(其实庙号本无“高祖”这一个),例如,曹魏,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晋朝,司马懿是高祖。

开国皇帝以外的皇帝这些皇帝一般都为称宗。例如唐朝好皇帝唐太宗,宋朝的宋仁宗,明朝的明英宗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中的绝大多数非开国皇帝,都是称宗的。

2、祖制规定不同

源于庙号系统的“规则设定”,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3、功劳不同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圣宗是中兴之主。

宗帝与祖帝的区别是什么

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

宗: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