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私学的积极作用 东汉为什么没有被农民起义被推翻

目录导航:

  1. 东汉私学的积极作用
  2. 东汉为什么没有被农民起义被推翻
东汉私学的积极作用

荆楚地区的私学有以下两个特点:私学诞生得最早、私学的讲师覆盖面广。这两个特点也是荆楚地区私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1、私学诞生得最早

2、私学讲师覆盖面广

1、对于当时社会的文化影响

2、促进不同学派之间友好交流

3、荆楚私学促进了东汉的经济发展

东汉时期的官学和私学共同发展,使得东汉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非常地完备和先进,尤其是创办私学的开展,更是东汉时期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东汉政府对于私学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也是促进东汉教育的一大有利因素。

至于东汉时期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是经久不衰的,现代很多的私立学校其实也就是和东汉时期的私学性质很像,所以说东汉的私学教育不仅在东汉时期有着深刻影响,对现代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东汉荆楚私学如此发达,对于后世影响颇大,无论是对于教育体制的影响,还是对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对于当时社会的文化影响

在私学讲师身上一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严于律己、道德标准高尚,这一点其实还是要得益于当时社会所提倡的独尊儒术。在东汉时期从事讲师一职的都是儒学大师,所以说儒学当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这些讲师的道德标准,也是因此对于荆楚地区乃至整个东汉的文化都是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一时期很多大儒学家为了传经授业,还经常义务教学,这样一来“尊儒贵学”就会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不仅使得儒学深入民间,更是为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私学不像是官学那样受限颇多,所以私学在创办和教学时都保持着很大的灵活性,解决了很多官学无法打破的规定,比如教学内容、收生方式和授课方式等等。

2、促进不同学派之间友好交流

在东汉时期有一个一直无法调和的矛盾,那就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互相争斗。在东汉古文经学是不得而立的,所以那些学习古文经学的儒家在官场上一直得不到重用,久而久之就心生退意,最后从事私学工作。经过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古文经学家们的一个出路,由于私学讲师大多古文经学出身,可是通经取士又不得不学习今文经学,所以私学讲师就要学习今文经学,这样一来就摆脱了两种经学长期不融的局面。古文经学私学讲师就成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集成者。随着私学越办越好,私学的讲师也就不再受限于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种经学了,而是更加开放心态,开始研究百家经典,贯通古今经学,使得东汉时期的不同学派的文化有了深入的融合和交流。

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直接的影响,就是东汉时期的教学模式十分完备,甚至这种教学模式影响非常深远,就连现代社会很多的教育模式也是参考了东汉时期的教学模式。

3、荆楚私学促进了东汉的经济发展

两汉时期政府对于人民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户籍方面,在汉朝有着明确的规定,人民不得自由流动,这么做的目的是保证朝廷对于百姓徭役和赋税的管理。可是随着私学蓬勃的发展,不仅使人民意识到“贵学”,政府也有了这样的观念,所以东汉时期就有了一个新的规定,那就是学子们可以随意地流动于全国各地。东汉时期虽然教育很发达,但是毕竟做不到像现代社会一样普及,所以很多地方的百姓为了追随名师,只好不远千里地去拜师,因此学子可以自由流动对于东汉的教育发展也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东汉为什么没有被农民起义被推翻

俗话说:“百足之虫,虽死不僵”。东汉作为一个近两百年的王朝,不可能通过一性农民起义就能被推翻的。具体原因我认为有:

一、人们出于习惯性的思维,认为政府是合法的,造反是非法的,大部分人是本能的反对造反。

二、东汉实行庄园经济,虽然政府腐朽,但庄园势力强大,庄园主成为镇压起义的强大力量。如《三国演义》上所写的张飞就是典型。

三、虽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依靠宗教形式组织起来。农民本身凝聚力很差,很难团结起来,容易被各个击破。

当然农民起义虽然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但动摇了它的基础。

东汉末年发生了张角三兄弟发起黄巾农民大起义,由于东汉末年,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把控能力下降,地方政权都拥有了各自的地方军队,黄巾起义发生以后,各地方开始对黄巾大起义进行绞杀,建立了自己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以北方的袁绍,南方的袁术还有刘表,他们通过消灭黄金起义军和收揽周围的乡,其他的军队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三国演义奠定基础。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势组织的民变之一。

起义之初如狂风暴雨般席卷全国,而仅仅经过九个月的时间,便遭到了彻底失败,这个结局太出乎人的预料。如此巨大的农民起义,为何没有颠覆东汉政权?

东汉实行郡县制,虽然由于军权高度集中造成了地方军力的空虚,但帝国的架构是完整的,各级官吏体制是有序的,一旦朝廷牵头可以快速组织起来。

在意识形态上,东汉帝国实行以礼治国,大力推行儒术,培养起了众多的“铁杆支持者”。帝国虽然衰落,但他们脑海里的忠君思想从未泯灭,不管多少风暴来袭,帝国仍能支撑下去。

而黄巾军则不然,东汉的各路正规军一来,起义军便土崩瓦解,完全是没有战斗力的。

汉武帝后期,繁重的徭役赋税,苛刻的刑法律令,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以致出现了“民力屈,财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汉书·西域传》)的社会危机现象,到天汉二年,终于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农民反抗浪潮。

起义以南阳、楚、齐及燕、赵之间地区最为剧烈,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附近亦时有发生。

其中著名的有南阳的梅免、百政;楚地的段中、杜少;齐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市东北)、琅邪(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一带的徐勃;燕、赵之间的坚卢(或称昆卢)、范主等几支义军。

起义队伍大者数千人,小者数百人,他们举兵攻打城邑,夺取武库兵器,释放囚犯,诛杀郡县官吏,所到之处,给郡县官府以沉重打击。

武帝遣御史中丞、丞相长史前往各郡县监督地方官吏镇压无效,再遣直指绣衣御史范昆,暴胜之、王翁孺、江充等分赴各地发兵镇压,在有的大郡一次斩杀义军达万余人。

但义军余部仍散而复聚,坚持斗争。

其后,武帝又采取招抚与武力镇压并举的方略,才勉强将起义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对东汉王朝的直接影响并没有很多人预料的这么巨大,一定要说它只是证明了东汉王朝开始走向滑坡之路,国家统御能力出现了很大问题,阶级矛盾变得尖锐,由此才产生了这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而它被镇压下去后,如果说统治东汉王朝的汉灵帝能够改弦易辙,采取更加有效和较为怀柔的统治,东汉王朝的局势完全可以向着比较好的局面发展,至少也能给帝国续几年命。

可惜的是黄巾之乱被镇压后带来的一连串内部斗争,加上汉灵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昏庸无能,这些才是东汉王朝最终的覆灭、中华大地走入新乱世的根本原因。

只知道烧杀抢掠,没有远大战略,军事将领实力还弱。

首先就是黄巾军所面临的敌人还是很强大的,不仅有数量庞大的官方东汉军队,还有各地的义军参与其中,这是整个地主阶级对他们的镇压。

黄巾军虽然起先打了个对方措手不及,但是待到那边反应过来时,势必会反压回来。再者就是黄巾起义前夕,被叛徒出卖了消息,导致计划被打乱,最终造成了各地的力量难以相互配合。

洛阳的起义更是直接被扼杀,这使得汉军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可以倾尽全力对付外围的起义军。还有就是,两军的将领差距太大,汉军这边几乎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手,什么曹操、孙坚更是后来逐鹿中原的枭雄。反观黄巾军这边,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指挥才能都不及汉军。

还有一点,黄巾军起义的失败在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他们缺乏大的战略构想,没有优秀的军事首领,起义的计划也不完备,起义时也是各自为战不配合,这样的军队怎么不会失败。而且本是农民的黄巾军到后来,竟然也烧杀抢掠,屠戮同是农民的百姓。离开了道义,背离群众的起义注定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