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孙权名字的来历
- 刘备头衔全称
- 三国群雄为哪三国
- 吕蒙为什么不放过关羽
- 刘备为什么同意湘水划界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200年,长兄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208年,他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229年,他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252年孙权病逝,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刘备头衔全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的称号是:刘皇叔、玄德公、左将军,宜城亭侯、刘豫州、汉中王、昭烈皇帝。
刘备常自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是也”。
曹操曾领刘备面见汉献帝,汉献帝正愁曹操弄权,乐得一皇室宗亲前来相助,赶紧攀亲戚,于是发问:“卿祖何人?”刘备答:“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汉献帝急令人拿出宗族世谱查看,一排辈分,刘备竟是汉献帝刘协之叔,于是封左将军、宜城亭侯,从此刘备又多一称号:刘皇叔!
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刘备的称号有:刘皇叔、玄德公、左将军,宜城亭侯、汉中王、昭烈皇帝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三国群雄为哪三国三国群雄
曹操 领地:司州、雍州、兖州
麾下有:典韦、许诸、徐晃、于禁、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郭嘉、程昱、荀攸、荀彧、毛玠等。
袁绍 领地:青州、冀州、幽州、并州
麾下有:颜良、文丑、张颌、高览、审配、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等(有一部份后降曹操,就不提了)。
刘备 四处奔走,群雄争霸时没有固定地盘。
麾下有:关羽、张飞、赵云、刘封、糜芳、糜竺、简雍、孙乾
吕布 领地:徐州(抢刘备的地盘)
麾下有:高顺、张辽、臧霸、成廉、魏续、宋宪、郝萌、侯成、曹性、徐宫(其中大部份降曹)
袁术 领地:汝南、寿春
麾下有:纪灵、桥蕤、张勋、陈纪、雷薄、陈兰等
孙策 领地:江东八十一州
麾下有:孙权、周瑜、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周泰、太史慈、蒋钦、凌操、凌统、潘璋(甘宁等人是孙权时代出来的)
马腾 领地:凉州
麾下有:马超、马岱、庞德等
刘表 领地:荆州
麾下蔡瑁、张允后降曹操
张鲁 领地:汉中
后张鲁带领手下全部降曹
刘璋 领地:益州
麾下有:张任、刘巴、黄权、严颜、冷苞、杨怀、高沛、吴懿、孟达、霍俊、吴兰、雷铜、法正、张松等(大部份降刘备)
三国指的是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三国的开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三国的结束: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局势: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趁刘表病死,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 ,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且鼎足之势维持了有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中都有魏国,蜀国,吴国,魏国是曹操一手建立起来的,到他儿子曹丕手里称帝的,最后吴国和蜀国都被魏给灭了,魏统一了全国政权,再来说蜀国,蜀国是刘备建立的,共历二帝,他儿子刘禅手里被魏灭了,吴国是孙坚与孙策父子两代建立的,到孙权手里称帝的,其是孙策的弟弟,当然最后吴也是在孙权儿子孙浩手里被魏国灭了,
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吕蒙为什么不放过关羽回答如下:吕蒙不放过关羽的原因有几点:
1. 关羽是蜀汉的名将,能力强,声望高,是蜀汉的重要支柱。如果让关羽逃脱,对于东吴来说将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2. 关羽在被困樊城时,没有向东吴求援,而是向曹操求援。这让东吴感到关羽对于自己的安全并不忠诚,因此不惜放弃之前的友好关系来对付关羽。
3. 吕蒙有自己的野心和计划,他希望通过打败关羽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地盘,使东吴在三国中地位更加稳固。
总之,吕蒙不放过关羽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而非个人恩怨。
回答如下:吕蒙不放过关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关羽是蜀国的重要将领,对于孙吴联盟来说是一个威胁,如果放过关羽,他会继续为蜀国效力,对于孙吴联盟来说是不利的。
2. 吕蒙在赤壁之战中曾被关羽所败,这给吕蒙留下了心理阴影,放过关羽会让他感到丢脸。
3. 吕蒙认为关羽不是一个易于控制的人,如果放过他,他有可能再次反抗孙吴联盟的统治。
4. 吕蒙认为关羽的武功高强,如果他能够为孙吴联盟效力,对于孙吴联盟的其他将领来说是一个威胁,因此,吕蒙决定将其除掉。
吕蒙不放过关羽是因为考虑到战略利益而采取的行动。
因为关羽是蜀国的重要将领,一旦放过他,将对东吴的安全和稳定产生威胁,严重影响东吴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当时东吴和蜀国还处于敌对状态,放过关羽也会削弱东吴在与蜀国的谈判中的优势地位。
吕蒙的行动虽然针对了关羽,但更加体现了他对于东吴的忠诚和对于战争胜利的权衡。
在历史上,很多对手都因为类似的利益考虑而采取了冷酷无情的行动,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利益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轻易的做出决定。
吕蒙不放过关羽是因为对他的威胁性太大,关羽在当时的战争中是非常有实力的武将,而且被称为五虎将之一,尤其是他横扫荆州,威名更是如雷贯耳,吕蒙深知关羽尽管已经失去了大哥和二哥的掩护,但是他的忠诚度、作战能力和声威却仍然是威胁到吕蒙统治地盘的因素。
换言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吕蒙不得不采取打压关羽的措施。
此外,吕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遵循了孙权的意志,毕竟孙权和关羽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恩怨情仇,如此一来,吕蒙不但能够向孙权表现忠诚,还可以借助此次机会刮目相看,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职位。
因此,吕蒙不放过关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和利益平衡的需要。
吕蒙不放过关羽的两个原因是
第一,关羽太强
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单挑能力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可以打败关羽。即使是魏国名将曹仁,于禁等人都败给了关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关羽在那个时候可
第二,为鲁肃报仇。
关羽还在荆州防守的时候鲁肃曾经几次去问关羽关于荆州的事情,都被关羽回拒了。甚至,关羽还从侧面杀了鲁肃。而鲁肃曾经一把扶起来了吕蒙,让吕蒙从一个小将领成为如今的东吴大将。
因为吕蒙认为关羽在官渡之战中不仅没有全力相助,反而借机在荆州建立自己的势力,曾多次派遣军队进行侵扰,对于东吴的安全构成威胁。
在赤壁之战后,吕蒙发现此时攻击关羽最为有利,便下令攻击并取得了胜利。
此外,在历史上,吕蒙和关羽也存在私人恩怨,这也是不放过关羽的原因之一。
此次攻击关羽,使得东吴的势力得以扩张,同时也标志着三国中吴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以后的战争苗头。
经过历史评价,吕蒙因此次战争被认为是东吴中最英勇善战的将领之一。
吕蒙与关羽的战斗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之后,吕蒙率领东吴军队攻打荆州,而关羽作为刘备的武将在荆州镇守。在一次战斗中,关羽的部队被吕蒙击败,关羽被迫撤退至麦城(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吕蒙得知后,率军围攻麦城,并最终将关羽击败。
关于吕蒙为什么不放过关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政治需要:吕蒙作为东吴的将领,需要向孙权汇报他的作为和成绩,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忠诚,他需要将关羽作为重要战果向孙权报告。
2. 防范后患:吕蒙认为关羽是刘备的大将,如果放走关羽,他可能会重新回到刘备的身边,对东吴的威胁将更大。
3. 个人恩怨:吕蒙认为关羽曾经杀死了他的两个兄弟,是自己的大仇敌,因此他对关羽没有仁慈之心。
综上所述,吕蒙之所以不放过关羽,主要是出于政治需要、防范后患和个人恩怨等原因。
刘备为什么同意湘水划界刘备同意湘水划界的原因是因为他希望与孙权建立联盟,共同抵御曹操的势力。
划界协议能够确保双方边界的稳定,减少边境纷争和冲突,同时也为两国贸易和交流提供便利。
此举符合刘备的长远战略考虑,也能够增进他与孙权的合作关系。
湘水划界是为了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并在乱世中寻求相互支持和稳定发展。
湘水划界是刘备的被逼之举,但也是最正确之举。
其时,刘备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孙权见刘备得到益州,便来讨取荆州。结果刘备说得到凉州,便还荆州。孙权见刘备抵赖,便命吕蒙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于是,刘备率军五万到公安,又令关羽进驻益阳,预备武力夺回三郡。此时,眼看为了抢夺荆州,吴蜀联盟就要全面破裂,吴蜀大战要在夷陵之战之前全面爆发。
正在这时,刘备听到曹操平定汉中的消息。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占有了汉中,就掌握了对蜀作战的自动权,可以说汉中是刘备生死存亡的要害。并且刘备刚刚占有益州,人心未稳,因此,刘备有必要回师益州,与曹操抢夺汉中。曹操的大军压境,再次保住了脆弱的吴蜀联盟。刘备被逼做出让步,与孙权重申联合关系,将占有的荆州一分为二,江夏、长沙、桂阳归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于自己,然后回军全力抢夺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