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当了几年的家教 莫泊桑曾拜谁为师

目录导航:

  1. 居里夫人当了几年的家教
  2. 莫泊桑曾拜谁为师
  3. 卢梭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吗
  4. 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
  5. 19世纪法国教育发展历程
  6. 1482年法国的历史背景
居里夫人当了几年的家教

居里夫人在农庄当了3年家庭教师。期间,每天晚上的时间一般都用来学习。当时她对文学和社会学很感兴趣,但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真正喜欢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因此就一点一点地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并暗下决心以后赴巴黎去求学,并为此而做了认真的学习上的准备。在自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因为在中学所学的东西很不完整,与法国的中学相比差距很大。她便自己选择一些书籍来自修,以此,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居夫人曾经在19岁开始到24岁做过五年家教。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女,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Sk?odowska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莫泊桑曾拜谁为师

莫泊桑一共拜过五次师!第一次是:中学念书时,拜巴拉斯派诗人、莫泊桑中学老师路易·布耶。拜大文学家福楼拜为师,拜了三次,福楼拜才收为徒,以后成为他文学上真正的导师。这位严厉而苛刻的老师严格地要求莫泊桑,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极大影响。还有:莫泊桑拜旅居法国的俄国伟大的作家屠格涅夫为老师,虚心向他学习。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卢梭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吗

不是,两者并非同一时代的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出生于希腊色雷斯斯塔基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

卢梭的《爱弥儿》、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实用主义教育学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杜威,他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民主主义与教育》《理想国》《爱弥儿》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

二、卢梭的《爱弥儿》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感官、智育、德育、爱情。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全书除序言外,共有二十六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9世纪法国教育发展历程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

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倡唯物主义的重要成员之一

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狄德罗

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但否认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主张国家管理并推行强迫的义务教育

主张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重视公民道德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

主张观察、思考、实验等教学方法

拉夏洛泰

18世纪中期思想家,代表作《论国民教育》

国家办教育是必要的,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法国公民,教育应首先考虑国家

教育任务是使国民心智完善、道德高尚、身体健康

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提倡自然教育

19世纪法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9年):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教育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79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教育法案,规定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原则,并建立了一系列中小学校和师范学校。

拿破仑时期(1799-1815年):拿破仑时期,法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和管理。1808年,拿破仑颁布了一项教育法案,规定了中小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并建立了一系列专业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

君主立宪时期(1815-1848年):在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开始逐步放宽对教育的控制,并鼓励私人和宗教团体参与教育事业。1824年,法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教育法案,规定了中小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内容,并建立了一系列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在这一时期,法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和管理,并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850年,法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教育法案,规定了中小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内容,并建立了一系列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年):在这一时期,法国政府进一步推行了教育改革,并逐步实现了全民义务教育。188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教育法案,规定了全民义务教育的原则,并建立了一系列新的中小学校和师范学校。

总的来说,19世纪法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政府控制到逐步放宽控制再到全民义务教育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中,法国政府不断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并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为法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逐步走向现代化的。
首先,19世纪初期,法国政府开始注意到对于教育的重视,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将公共教育逐渐纳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之中。
其次,在1833年,法国成立了国立学校,此后一直到20世纪初,国家开始逐步掌握教育事权。
同时,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主要是从独立个体的私人教育向公共教育转型。
此外,法国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出现了普及教育,建立了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三级教育体系,使得教育资源和机会更加平等化。
总的来说,19世纪法国教育经历了从政治、制度、内容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变革和发展。

1.19世纪初期,法国教育仍然是由天主教会掌控,教育内容和方法较为保守。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历史上长期受天主教的影响,导致教育在宗教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同时,法国是绝对王权制度的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程度较小。

2.随着法国工业化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推动,19世纪中期开始呈现出一系列改革教育的措施。此时法国政府开始了对教育的更加积极的干预和管理,在教育理念、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

3.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是1833年的Guizot法案,该法案要求在市镇级别设立公立小学,为全国培养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此外,政府还成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机构,例如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和大学。

4.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法国的教育内容日渐多元化和丰富化,包括文学、科学、法律和哲学等广泛领域的知识都开始被纳入课程中。此外,一些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流派也开始渗透到法国教育领域中,包括德国不可知论的哲学、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和实地观察法等。

5.到19世纪末期,法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基本成型,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典范之一。此时的法国教育系统已经包括了从初等到高等的全面教育,内容涵盖了文化、科学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同时,政府在教育预算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使得该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1833年颁布了《基佐教育法》,决定发展初等教育,规定在每市镇设立一所小学,在600人以上市镇设立一所高等小学。这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

1881──1882年,法国又通过两个《费里法案》普及义务教育,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到十九世纪末,法国教育实现了世俗化。基佐将小学分为两级,即基础小学和高级小学。基础小学所开设的课程包括道德、阅读、书写、法语语言(朗读、拼写法、语法)、算术、直观课、图画、手工劳动、唱歌及体育。

回答如下:19世纪法国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802年拿破仑颁布的《宪法教育法案》:这是法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规定了普及教育的原则,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套中央管理的教育体系。

2.1833年教育改革法案:这是法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规定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性,建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创立了许多师范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

3.1882年教育法案:这一法案规定了中等教育的义务性,从而使得法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4.1890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法国教育的黄金时期,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以应用,包括Montessori教育法、Froebelian教育法等。

通过这些阶段的发展,法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分配,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创新和教育方法的改进。

1482年法国的历史背景

巴黎圣母院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

这个时候,百年战争法国已经取得了胜利并走向统一,当时的法国国王是查理十一世,法国王权正逐步加强,开始压倒地方封建领主势力,新生的资产阶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历史正逐步的迈出中世纪的黑暗。

《巴黎圣母院》虽然是以中世纪的巴黎作为背景,但是它与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紧密相连,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

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巴贝夫的秘密组织——平等社的活动遭到失败,保皇党的叛乱不断发生。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判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这样就促成了人民群众反对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雨果少年时期一直在崇信君主政体和天主教的家庭教师和母亲影响下,他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都是保守的。

1926年,随着国内反查理第十的斗争和国际上争取独立解放的革命浪潮对神圣同盟的冲击,雨果的政治和文艺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理论文章和创作实践向古典主义进行斗争。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1831年《巴黎圣母院》的出版,是雨果对自己曾是保王主义作了一次清算,表达了对波旁王朝和天主教会的憎恶,因而,小说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