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印度史上最早的医学书籍
- 古印度科学家
- 本草纲目的历史
- 印度农民不种田能干什么
现存印度最古老的一本医书是《妙闻集》,它把医学分为计通论,解剖,病理,药学,治疗法,全身外科。
妙闻是印度外科的鼻祖,音译名是苏斯拉他,妙闻是中国古代的译名。大约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的著作收集在《妙闻集》中。《妙闻集》乃是印度阿输吠陀系医学外科的代表著作,其详细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说妙闻是印度学者德罕温塔里的弟子,此说尚有争论。此书后来曾被人多次修改,直到公元四世纪,医药学家的哲学家龙树才将此书从新修订。
全书共分六篇,共有186章,计通论46章,解剖10章,病理16章,药学8章,治疗法40章,及全身外科66章。书中述及全身骨胳为300,此点与印度内科著作《阇罗迦集》所载骨胳为360稍不同;并记有全身关节为200,有手术室之设备。书中还记有关于鼻成形术,内障切除术,疝气手术等,这些对于今日外科仍有参考价值,如欧洲的鼻成形术,就是十八世纪英国人从印度学得的。
古印度科学家和中国一样,作为文明古国,古印度在科技上的成就也是灿烂的,古印度的科学家是当今科学的最早的先驱。
2500年前,印度哲人卡纳德最先发现和阐述原子理论。
1500年前,印度天文学家巴卡拉萨雅最先提出万有引力。到1687年牛顿也发现,并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印度“医学之父”查拉卡的《阎罗迦集》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最早探究人体解剖、胚胎学、药理学等。
2200前,印度人维摩那操作航空飞行器。
476年,印度天文和数学家阿耶波最先宣扬地球是圆的。
另外,古印度科学家在数学、医学、农学、宇宙学等都有不凡的创造,甚至断定火星存有生命,这是当代科学家还在研究探索中的。
本草纲目的历史本草纲目》为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不仅是中国最具世界性影响的药物学巨著,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古代最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它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不仅囊括大量药理、药性、药典知识,还在中医养生、保健食疗方面有着突出成就。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记录上千万字,弄清许多疑难杂症的问题。
《本草纲目》全书共收药物1892种,在前人的基础上增收374种。其中植物类1195种;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种;书前附药物图1100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
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它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达尔文曾将这部医药学宝典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的突出特点:一是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二是图文并茂,《本草纲目》附有一千多幅药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
科学价值: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方11096个,其中,有8160个为李时珍本人所收集,增加了临床效果较好的新药材374种,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首创按照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首类为纲,次之为目,再次为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
扩展资料:
《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国,在海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1736年,将《本草纲目》先后翻刻9次,许多学者以此为蓝本,写出了本草著作30多种,对启迪日本近代药物学、植物学、化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朝鲜:《本草纲目》被翻译为朝鲜文后,朝医康命吉引用《本草纲目》的成方,撰写医著《济众新编》。
法国:18世纪,《本草纲目》传入欧洲,巴黎皇家文库和柏林普鲁士国立图书馆藏有金陵首刊版本。
英国:1920年,英国人木尔斯在朝鲜教学,回国后将《本草纲目》8至37卷、39至52卷全部译成英文,于1949年我国解放前在北京发表。
苏联:《本草纲目》被译成俄文版后,布里施乃德引用此巨著,写成了《中国植物学》。1953年,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建成后,在礼堂墙壁上镶嵌李时珍大理石画像,并把他列为世界科学名人。
印度:1985年1月,在印度举行了国际药理学术会议。印度国家医药学研究机构举办了一个医药展览,入口处是大幅李时珍画像,还有许多中医药展品和各种版本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共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在1596年于南京出版(金陵本),可惜这时李时珍已与世长辞。书刻印后,李时珍的次子李建之写了《进〈本草纲目〉疏》,连同金陵本一起进呈明神宗朱翊钧。此后这本备受欢迎的书不断地被重刊,据统计目前国内约有60多种版本。其中以清代合肥张绍棠刊印的味古斋本(1885年印)为最精,它成为清末以来各版的底本。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的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印度农民不种田能干什么印度农业的困境,可以说明在类种姓社会中,缺乏私有制的制度建设(即 市场经济去特权化,或称废除“谷物法”),依赖于凯恩斯主义“向弱者倾斜”的局限性,麻醉药推迟了市场经济改革,扩大了危机,酿就的(滞胀+凯恩斯主义依 赖症)的双重痛苦,和进退两难的现实困境。对印度农业模式的抽象解剖,还可以揭示东方帝国正在酝酿中的“土地财产税”的严重后果,和向农业倾斜的得不偿失。
印度农村绝大部分农民,是没有土地的佃租农。土地集中在资金优势的土地主包税人的手中(印度又称之为“资助人制度”),这种集中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印度的传统,而是英印当局长期的土地税制度,鼓励对小自耕农兼并的结果。这些土地主一般也是本地种姓中的上层人士。即使是贱民在表面上比高级种姓地位低,但是在他们的种姓之中,那也是帮主型的尊贵。这样就在事实上构成了农村土地的贵族。
没有强大的信贷资源, 很难在英印土地税收中站稳脚跟中。而一旦拥有强大的信贷资源提供的廉价资本,在本地种姓的势力范围,土地主扩张自已的土地,是轻而易举。不过由于英印的土 地是认地不认人,因此占太多的土地,也没有什么意义。这些土地必须经营出盈利,才有占有的意义。因此土地主的工作,就是把土地分成一分分地,再佃租给农业工人(佃农)耕种,实物分成或支付工资。
佃租农缺乏基本的资金购买种子、肥料和灌溉,因此土地主需要向佃租农提供小额贷款。如果年成好,佃租农就会留有积蓄。卢比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中,几乎等于隔年化为水,储蓄又被逼向高利贷。如果不好就会欠了土地主的钱,土地主又只好再借下一笔。这样土地主自已也处于欠债的姿态,于是他又向上方借钱,一直借到印度的国家银行中。印度的国家银行是垄断的,有向农业的专门政策贷款。
问题是印度农业效益很差,同时垄断银行腐败。印度农民对于欠国家银行的钱不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趣的是,他们对于欠私人的钱,倒是比较有信用的。整个机制都是配合着英印当局的“包税借贷制”,照葫芦画瓢地一直分到佃租农的身上。结果就印度农村是一个欠债大比赛,每一个人出生就欠了债,一辈子还不完,碰上灾年或者粮价低,债务翻番,如此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