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灭亡原因 三国时孙吴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目录导航:

  1. 吴国灭亡原因
  2. 三国时孙吴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三国东吴怎么灭亡的
吴国灭亡原因

吴国的灭亡,首先应归结于它政治上的腐败。孙吴末年,吴王孙皓统治暴虐,穷奢极欲,又兼嫡庶争立,宗室、大臣也是争权夺利,相互残杀,吴国上下离心离德,所以,吴虽有长江天堑,却再也不能如孙权时那样,令北方“武骑千群,无所用之。” [ 注:《资治通鉴》卷七十 魏纪二 ] 这也是前人立国明训“在德不在险” [ 注:《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 的又一例证。

若从军事上看,孙吴决定性的失败是在荆州上游。客观地讲,孙吴荆州上游的形势本身就有不完整之处。孙吴的荆州基本上只是荆州的江南部分。在湖北境内,由于地势的原因,以襄阳图江陵容易,以江陵图襄阳则难。孙吴前期荆州上游防御之所以稳固,一是有蜀汉与之为盟,上游的压力较小;二是有堪称名将的陆逊、陆抗等无形的长城作为支柱。随着蜀汉的灭亡和陆氏父子的谢世,孙吴荆州上游的弱点马上就暴露出来了。陆抗此前曾提醒孙皓加强上游的防御,孙皓却未听取。西晋巴蜀之军东出、襄阳之师南下,孙吴荆州上游的防御顷刻为之崩溃。而一旦上游失守,下游便再无险可扼。

三国时孙吴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二宫之乱,严重的内耗导致吴国的衰弱。

二宫之争离吴国建国时已过去25年(从222年算起),建国元老实干一代(如诸葛瑾、顾雍)都已故去,大量新世代正好在这一时间段进入,同是年青一代的太子/鲁王的支持者(顾谭、全寄、杨竺等),在二宫的问题上表现得过于狂热和热情,也是导致二宫矛盾激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这场长达八年的争斗,让吴国的朝堂混乱不堪。因为太子被废,鲁王被杀,最终孙权死后孙亮登基。不过因为孙亮年幼,又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专权的局面。

三国东吴怎么灭亡的

1、后期的孙权却极端的自负,并且猜忌心很是严重。宠信非人,流放良臣,后宫纷争,嫡庶疑贰,遗患不已。

2、在太子孙登病逝以后的9年内,孙权先后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赐死了鲁王孙霸,孙亮于260年遭到孙琳的罢黜和杀害,孙休也饱受权臣之苦,在位7年即英年早逝。

3、东吴末代皇帝荒淫无耻,暴虐无常,致使国内民怨沸腾。

4、从269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事宜 ,280年5月1日,孙吴被西晋灭亡。

东吴的灭亡原因:

孙权晚年的极端猜忌。孙权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早期运筹帷幄,善于识别人才,多次挽狂澜于既倒。比如赤壁之战前任命周郎,白衣渡江任用了吕蒙,夷陵之战任命了陆逊。这些战役都能让东吴转危为安。可是后期,当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一一死去的时候,江东的孙权却极端的自负,并且猜忌心很是严重。宠信非人,流放良臣,后宫纷争,嫡庶疑贰。用吕壹则排陷无辜,信陆逊却又让其受谗而死,疑诸葛恪而又使其总揽一切,立后立予以致播乱宫廷,遗患不已。

宗室内战不休。孙权说过:“子弟不睦,臣不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赤乌四年,太子孙登病逝,年仅33岁。在以后的9年内,孙权先后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赐死了四子鲁王孙霸,最后立七子(幼子)孙亮为太子,并立孙亮之母潘氏为皇后。孙亮10岁登基,无法主宰朝政,公元260年,孙亮遭到宗室大将孙琳的罢黜和杀害。而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也饱受权臣之苦,在位7年即英年早逝。

东吴末代皇帝荒淫无耻,暴虐无常。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家臣杀掉,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从晋朝泰始五年(269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于是一面改善内政,开发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当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3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国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