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量小而不为什么意思 历史上史学三裴分别都是谁

目录导航:

  1. 不以量小而不为什么意思
  2. “三裴”指
  3. 三国志成书时间
不以量小而不为什么意思

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出自裴松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

“三裴”指

史学三裴之裴松之、裴咽、裴子野祖孙三人。在南北朝的史学领域,活跃着裴松之祖孙三人,他们分别以其不朽巨著丰富了祖国的史学宝库,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裴松之 (371—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 裴松之除《三国志注》65卷外,还有《文论》、 《晋纪》、《集注丧服经传》等著作行于世,在裴氏家族中算得上是著述较丰的一位。裴骃,字龙驹。裴松之子裴骃曾多次反复阅读《史记》,深感无注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于是他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撰成《史记集解》130卷,为后世研究我国古代史提供了丰富资料。裴子野 (466—528),字几原。裴松之曾孙,裴骃之孙,裴昭明之子,著名史学家。 子野善为文,尤精通历史。其曾祖父裴松之曾打算续修何承天之“国史”(即南朝之宋史),未及动笔便去世,裴子野决心继承曾祖遗志,完成“宋书”。但这时,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宋史》已刊行于世。于是,裴子野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所掌握的史料,把《宋史》删编成一部《宋略》,凡20卷。晚年又着手撰修《齐梁春秋》一书,未竟而卒。

三国志成书时间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

这本书是记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它记述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共选取纪传二十三篇。具体内容包括武帝纪、吕布传、荀攸传、董卓传、诸葛亮传、关羽传、张飞传、周瑜传等。

陈寿

撰写(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裴松之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做注、史学三裴之一

(372年-451年),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

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任殿中将军,义熙十二年(416年)随太尉刘裕(即宋武帝)北伐,元嘉十四年(437年)拜中散大夫、领国子博士,最后进位太中大夫。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辞世,终年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