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南阳衰落原因 东汉为什么衰败

目录导航:

  1. 东汉末年南阳衰落原因
  2. 汉末为什么会叛乱
  3. 汉室是怎么衰微的
  4. 东汉末期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南阳衰落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黄巾军起义的冲击,南阳作为东汉兴起的地方,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和破坏更为明显。

第二个原因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分散,北方黄河流域的洛阳,南方长江流域的建康和西南四川盆地的成都不仅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南阳逐渐失去了经济中心的地位。

第三个原因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东汉末年的战乱不断,导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人口南迁,使南阳逐渐失去了人口中心的地位。

汉末为什么会叛乱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赋税沉重,引起黄巾起义,黄巾之乱初期,声势浩大。汉灵帝慌不择路,诏令各地方州郡自行组建军队,协助官军平叛。除此之外,还加强了地方刺史的权力,将刺史改为州牧,允许州牧享有一地的军政大权,以方便其镇压黄巾残部的叛乱。

这两项举措的实施,让黄巾之乱仅用了十个月就被平定了,但也逐渐形成了各地百姓只认州牧不认朝廷的局面,东汉朝廷在天下失去了威信,地方士族获得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军阀割据的局面初步形成。

在汉灵帝驾崩前后的形成三方势力分别是以董太后、何太后、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阶层,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阶层和以袁绍、袁隗为代表的士族阶层,董卓趁京师内乱率军进入洛阳,掌握了东汉朝政。以上就是东汉末年叛乱的原因。

汉末叛乱的原因有:

中央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频繁争斗 。轮流把持权力,先后发生两次"党锢之祸",使得王朝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汉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皇帝定期派出刺史监察地方官员的行政,刺史只负责考核政绩,不问其它。

东汉末年天灾不断 。粮食常常歉收,土地兼并加剧,苛捐杂税异常繁重,小农经济基础濒临崩溃,流民人口越来越多,经济上贫富的两极分化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

汉室是怎么衰微的

因为东汉后期皇帝都年幼导致的。东汉的皇帝从汉和帝开始,都是幼年继位,由于不具备理政能力,所以皇太后就理所当然的临朝听政,而太后的左膀右臂,通常就是娘家父兄或者宗族子弟,这就是所谓的外戚。而皇帝成年之后,为了重新夺回对朝政的控制权,就需要打压外戚,而皇帝所能借助的势力就是身边的宦官。

东汉时期的宦官不像清朝时的太监那样,只能狐假虎威的仗势欺人,东汉时期的宦官因为掌握内廷,是可以有实权的(唐朝时宦官甚至掌握着军权),所以当皇帝利用宦官打压或清除掉外戚之后,宦官势力又会做大,造成宦官专权。每一次皇帝更迭,都会重新上演一次宦官与外戚的争斗,所以东汉后期的政治体制其实并不是君主集权制,而是宦官外戚二元统治结构。这就导致了皇帝大权旁落,因而整个汉室也就出现了衰弱的情况。

东汉王朝最终走向没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哪一个人,这是王朝制度的腐朽所导致的必然衰落。

但是,从历史主观能动性入手,个体能加速衰落进程。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如此,刘焉亦如此,他提出废史立牧,促使地方产生了更强大的割据势力,担任益州牧后又困寻蜀地,不思兴复汉室,加速了王朝的衰落。

东汉末期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汉灵帝时期的黄巾之乱,当时黄巾势力巨大,波及多个州郡,中央政府无力全部剿灭,便允许州郡刺史、将军、州牧自行招募军士一同平叛,最后叛乱平了,朝廷元气大伤,但是各刺史州牧军事势力大增,连朝廷都无能撼动,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再次出现,中央集权实力大减。

到了后期宦官弄权,引董卓入京。这才有有了接下来的三国并列。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

一,黄巾起义:

发生在东汉末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组织形式的大规模起义,贫苦农民在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二,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

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

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

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

东汉衰败的原因:

1.统治阶级的腐化;东汉末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到灵帝时,公开卖官鬻爵,官员为了攀升,开始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几乎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交替专权。

由于中央政府的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开始逐渐膨胀。

3.党锢之祸导致了言路闭塞,有识之士遭到终身排挤,宦官和外戚当权动摇了统治。

东汉后期接连出现外戚和宦官当权,朝政黑暗混乱,导致民不聊生,严重动摇了统治,而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和打击了统治阶层,使得东汉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