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现状 亚洲未来历史演变

目录导航:

  1. 亚洲四小龙现状
  2. 世界人种变迁历史
  3. 亚洲文明发展历程
  4. 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
  5. 世界地图演变史全过程
亚洲四小龙现状

亚洲四小龙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四个亚洲经济体,它们的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它们的现状:韩国是发展最好,整体实力最强,体量也最大,目前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有多个在全球有很大影响力的集团。

新加坡利益于马六甲海峡的黄金水道,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动港口和重要的金融中心。

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回归中国后,得利于祖国的开放,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台湾当前主要是电子产品制造和机械加工产业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有世界最大的芯片加工的台积电和组装手机的富士康。

亚洲四小龙现如今怎样:

1、韩国

韩国位于东北亚,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一起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在2013年1月份经过两次失败后,韩国和俄罗斯共同沿研制的罗老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科学卫星送至指定轨道,让韩国成为世界上第10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

2、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是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各个国家在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20世纪90年代时跻身发达地区之列,根据记录1990年台湾的经济总量占比曾达到大陆的43%,如今随着大陆的崛起以及台湾经济的放缓,台湾曾经的地位下降,人均GDP从2016年就开始了负增长。

3、中国香港

中国香港是非常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有着东方之珠的美称,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国际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自从香港从1997年回归后,大陆前往香港的旅游业开放,增加了香港的收入,解决了当时因为金融风暴造成的失业,现在的香港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4、新加坡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有着花园城市的称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成为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根据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可以看出,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亚洲四小龙”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彼时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引入的技术和资金,实现了一次经济转型。

由原先的农业与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彻底转变为了以工业为主导,“亚洲四小龙”开始腾飞。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成为了一次重要转折点,国际经济形势因此发生重大变迁,“亚洲四小龙”失去了发达国家的特殊照顾,处于发展停滞的境况当中,曾经风光无限的“亚洲四小龙”时代至此落下帷幕。

“亚洲四小龙”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彼时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引入的技术和资金,实现了一次经济转型。

由原先的农业与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彻底转变为了以工业为主导,“亚洲四小龙”开始腾飞。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成为了一次重要转折点,国际经济形势因此发生重大变迁,“亚洲四小龙”失去了发达国家的特殊照顾,处于发展停滞的境况当中,曾经风光无限的“亚洲四小龙”时代至此落下帷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抓住欧美对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了亚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时至今日这四个地区已经成长为发达经济体,除了西方和日本外,“亚洲四小龙”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发达经济体。

目前的亚洲四小龙中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发展的都很好,中国台湾稍稍有些落后

世界人种变迁历史

世界三大人种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三大人种内部分化为众多支系以外,同时在三大人种之间还形成了一些混合类型。大体说来,在蒙古人种和欧罗人种之间形成了乌拉尔类型和中亚类型;在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形成了阿伊努类型和波利尼西亚类型;在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这间形成了南印度的达罗毗类型和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类型。以上都是在古代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近代,在南北美洲、大洋洲、南非以及其他地区,还形成了为数众多、种族成分更为复杂的混血民族。随着现代社会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多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种族混合的过程还会进一步加强。

据考证,黄种人(蒙古人种)的发祥地可能是在蒙古高原。正是由于大漠南北的风沙和气候,使之形成这一人种的典型特征:眼裂很小,有内眦褶。随着人口的增殖,蒙古人种不断向外迁徙: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形成为印第安人支系;进入北极圈的,形成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支系;留在亚洲北部的是北亚支系,肤色一般较浅,脸庞较大,嘴唇较薄;往南迁到长江以南、直到东南亚地区的是南亚支系,肤色较深、脸庞较小、嘴唇较厚、鼻翼较宽,部分混有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是东亚支系,体质特征介于南亚支系和北亚支系之间。

白种人(欧罗巴人种)最初起源于北非、西亚和南欧,后来随着冰川后撤,逐渐向北推进便形成了南、北两个支系。北支在北欧光照较弱、气候寒冷的条件下,肤色较浅、眼睛为灰色或浅蓝色、头发为淡黄或金黄色;而在北非、西亚和南欧的南支则肤较深,眼睛和头发多半为黑色;在南北两支之间是中欧支系,肤色、发色、眼色介于两者之间,大体上呈褐色。

黑种人(尼格罗人种)分为东、西两支。西支起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又可细分为苏丹、班图、尼罗特、俾格米和科伊桑等支系。东支称为澳大利亚人种,最初形成于亚洲南部,尔后在迁徙过程中分化为澳大利亚本支,巴布亚和美拉尼西亚分支,南亚、东南亚的维达和尼格利陀分支。

亚洲文明发展历程

勤劳勇敢的亚洲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亚洲文明,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无论是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还是西南亚的阿拉伯文明,或是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南亚的中南亚文明,在他们的发展演变融合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治。形成亚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国际迁移: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谴返人口回国。

其次,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和减轻了的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造成该地区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第三,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主要来源地,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世界地图演变史全过程

世界地图演变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古代至今,地图随着人类的探索和认知不断变化。

古代的地图主要基于传说和神话,缺乏准确性。随着地理学的发展,地图开始反映真实的地理特征。

大航海时代和探险时期,地图逐渐完善,新大陆被发现并绘制在地图上。

工业革命后,地图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地图的精确度和详细程度大幅提高。

现代地图则利用卫星和遥感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演变史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历史记录,也是地理学和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地图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意境地图、宗教地图、航海时代的地图等阶段,最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为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

意境地图存在于公元前的古老地图中,表达的是当时人们心中对世界的认识。公元前6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所绘制的地图线条简单,尽管有证据显示商人的足迹西至地中海、东至印度洋,但他们看到的东西并没有出现在世界地图上,地图表达的只是以巴比伦为中心的宇宙。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北美、南美的一些国家都设计过这类地图:没有具体的图像,不是基于坐标系的几何绘制以及标准化的空间构成,而是携带着人们的想象、猜测,只具备表达一种意境的功能。

宗教地图的制作者最初对世界任何地方的实际形状一无所知,他们制作地图完全是出于宗教和哲学目的。这类世界地图始于公元初,盛行于中世纪。制图者将宗教信仰放在比地理内容更加重要的地位,以耶路撒冷为中心,以罗马为中心,向世人展示宗教世界的地理学观念,比较典型的有T-O地图、贝亚吐斯地图,约公元1300年绘制的埃布斯托夫《世界地图》,是当时幅面最大的世界地图之一,图中的宗教意图非常明显,世界被描绘成基督的身体。还有1596年荷兰制图师编制的主题鲜明的《基督教骑士世界地图》。航海时代的地图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探险活动,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达·伽马开辟了印度航路,麦哲伦完成环球航线,探险家的足迹遍布非洲、美洲和亚洲,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愈趋完善,也促进了世界地图的发展。托勒密《地理学》被重新发现,沉睡了千年的《托勒密世界地图》被复制、流传,为以后地图的制作提供了典范,并沿用了近2000年。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地图有《托勒密世界地图》、意大利人毛罗修道士1459年绘制的世界地图、1492年德国人贝海姆的地球仪、地图学家格拉尔杜斯·墨卡托1538年绘出的世界地图等。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逐渐将发现的地区表示在地图上。

近代地图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有了较大的进步。19世纪,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基本地形图测绘逐渐形成地图科学发展的主流,技术的进步改进了罗盘仪、平板仪和经纬仪;微积分等数学的成就,促进了地图投影学的发展;具有计量概念的等高线成为压倒优势的地形表示方法;地图要素和符号比例分级概念逐渐加强。世界地图的绘制抛开了那些印象化、象征性或者观念上的景观表现,更加关注如何按照比例来呈现客观世界。这个时期的地图和地图集在形式上已经逐渐向印刷的现代地图和地图集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