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迁都洛阳 武则天迁都洛阳后又迁回长安吗

目录导航:

  1. 武则天为什么迁都洛阳
  2. 武则天时期都城
  3. 唐为什么迁都洛阳
  4. 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
  5. 唐朝洛阳和长安的关系
武则天为什么迁都洛阳

第一个原因,为了摆脱李唐王朝的影响

李唐皇室在长安根深蒂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提高武氏家族地位,武则天最终选择在洛阳另起炉灶。实际上武则天在定都洛阳之前,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提高洛阳的政治地位和官员体系的完善。

第二个原因,经济条件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洛阳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汉朝之前,长安的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汉朝以后,长安人口倍增,统治机构臃肿,整个关中地区适合农耕的土地面积已经变得很小了,所以粮食的供应就成了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难题。

而洛阳自隋代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中枢,为了储存粮食,隋朝在洛阳建立多个粮仓,包括洛口仓、回洛仓、子罗仓等等,洛阳凭借交通之便,在隋朝时就成为全国物资的集中地,很好地解决了粮食供应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地理位置

古代封建王朝选择都城,除了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军事因素,所以都城的地理位置可以决定政权的稳固性。洛阳自古被称作“天下之中”,东到海岱,南至江淮,西临秦陇,北通幽燕,统治者以洛阳为中心可控天下。而长安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上偏西,已经失去了居中控天下的作用。

洛阳北有黄河与邙山为屏障,南有伊阙之险,西控崤函,东扼虎牢,中为伊洛平原,被称为“控以三河,固以四塞”。这些天然的屏障可以很好的拱卫洛阳,所以地理对于军事而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武则天迁都洛阳,既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也解决了经济与粮食的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迁都洛阳是武则天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

武则天时期都城

在洛阳。

当时武则天称帝后,把国号改为周,定都洛阳,也称为神都洛阳。

至于关中的长安却成了武则天时期的陪都。

当时的洛阳城,在隋炀帝时期,已经是建成了都城的规模。除此以外,洛阳的紫薇宫,更是成为隋唐时期的帝王所居住的皇宫。武则天定都洛阳后,又在紫薇宫修建了天堂。

武则天的发迹肯定是在长安,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是,武则天真正掌权之后,她更多的时间还是在洛阳。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根据传说,武则天在长安时候曾经以非常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唐高宗原来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以至于武则天在长安的时候经常做噩梦。后来,武则天来到东都洛阳以后就能够安寝了。于是,武则天干脆就在洛阳不走了。

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长期生活在洛阳,并非是传说中的那么荒诞不经。首先,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向南移动,长安周围经济不断衰落,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朝廷也不得不向东方迁移。早在隋炀帝的时代已经是如此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城之后,又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就是洛阳。之后隋炀帝长期在洛阳而不是在长安。同样,唐朝建立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于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时期,他们经常住在洛阳,就是看中了洛阳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其次,武则天迁都洛阳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贵族,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就是李唐皇室的根据地。武则天更多地依靠的是庶族地主的力量来夺取政权。为此,武则天也想尽可能远离长安。武则天登基就在洛阳,改洛阳为神都。武则天的发迹肯定是在长安,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是,武则天真正掌权之后,她更多的时间还是在洛阳。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根据传说,武则天在长安时候曾经以非常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唐高宗原来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以至于武则天在长安的时候经常做噩梦。后来,武则天来到东都洛阳以后就能够安寝了。于是,武则天干脆就在洛阳不走了。

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长期生活在洛阳,并非是传说中的那么荒诞不经。首先,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向南移动,长安周围经济不断衰落,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朝廷也不得不向东方迁移。早在隋炀帝的时代已经是如此了。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城之后,又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就是洛阳。之后隋炀帝长期在洛阳而不是在长安。同样,唐朝建立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于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时期,他们经常住在洛阳,就是看中了洛阳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其次,武则天迁都洛阳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贵族,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就是李唐皇室的根据地。武则天更多地依靠的是庶族地主的力量来夺取政权。为此,武则天也想尽可能远离长安。武则天登基就在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唐为什么迁都洛阳

唐朝洛阳迁都原因:

1、地理位置: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

2、难攻:西控崤、函之险。

3、易守:东扼虎牢、黑石等关。

4、资源丰富: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

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是因为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而应该是“定都”。但是武则天的登基并没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动荡,并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所以很多人觉得武则天就是唐代的皇帝,其实个人觉得不是,按照朝代算,武则天算是开国皇帝,建立的是自己的朝代“周”朝!但很多史学家不承认武则天的“周”为独立的朝代,而是唐朝的一部分,因为武则天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李显,并没有传位给武氏族人,所以武则天算是为李唐守江山,只因为她姓武不姓李,所以无法沿用“唐”的国号,只好自己建立“周”···武则天退位后传位给其儿子李显,李显登基后又将“周”改为“唐”,武则天驾崩后,李显才正式宣布迁都回长安···所以一定要算是迁都的话,也是李显在洛阳登基,将京都迁回长安。所以如果要问迁都的原因,那只能算是“朝代的更替”了。虽然更了一下,又更回来了!京都也是迁了一下,又迁回来了!

第二次迁都是在唐末

公元904年,在位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晔(867~904)。当时的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篡权,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杀害了唐昭宗,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为皇帝,仅仅三年后,李柷被废,次年被杀,享年17岁,唐朝灭亡了。

所以,唐朝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904年二次迁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呢

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历史资料记载的并不完全可信。

原因一:这是最迷信的说法,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折磨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好像是王、萧的鬼魂在作祟,经常在梦中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长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惶惶不可终日。换到大明宫,没有效果,所以决定搬离长安。迁居洛阳至少是躲避亡灵的一种办法。

原因二:这是政治原因。从小的方面说:首先,为了更好的控制东方地区,如函谷关以东有很多强盗,他们不听朝廷号令,对平民甚至是官兵都骚扰不已,迁都洛阳,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

从大的当面说:按施展老师在《枢纽》里的说法,隋唐的建立,依靠关陇贵族集团,而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正是他们的大本营,他们对皇权是有制约和威胁的,武则天迁都是为了摆脱这些人的制约,企图用关东势力去制约关陇贵族。

原因三:经济上的原因。洛阳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大运河的中心,路上交通和河流运输都极为方便,周围又有国家掌控的大粮仓,回洛仓和含嘉仓等。就算饥荒的年月,洛阳也可以保证粮食的供给。回洛仓长1000米,宽355米,整仓可以储粮300万石。含嘉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可存粮583万石,可保证百万军队一年的口粮。

唐代的皇帝,常常带妃子和大臣们到洛阳“就食”。唐太宗也多次到洛阳长住。682年,关中地区闹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摔百官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有人在半途饿死。唐玄宗也在洛阳长时间居住。

迁都洛阳每年可以省去大量的运送粮食的费用,减轻朝廷运粮负担。





这个是无法解说的,谁都不知道武则天是怎么想的,即使史官记载,即使史官记载的都是武则天述说的也不一定是武则天本人迁都洛阳的真是想法!原因很简单,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心思我估计自古至今无人能猜!就像武则天立的无字碑一样,谁也不能说明她是什么意思!

所以今天的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记载,加上当时历史环境和武则天本人所做的事,推测假设处种种可能,那种可能最接近历史真相,我们一般引用那种!

而武则天迁都洛阳最广泛的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即位,杀人太多,夜里多梦,有人建议迁都洛阳会改变,所以迁都洛阳。

还有一种是武则天为侄子即位,摆脱李氏,而迁都洛阳,改国号做准备!

当然,这种或者那种说法,都是有些学者猜猜的,真实的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唐朝洛阳和长安的关系

唐朝虽然定都长安,但李唐家的皇帝经常驾幸洛阳,武则天时代直接迁都洛阳,将长安作为了洛阳的陪都,长安与洛阳,似乎永远都是相伴相生,两京并重的。

不仅是安全,曾经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沃野千里水源充沛,是最早的“天府之国”,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极其理想的定都所在,因此从先秦到唐朝,这里都被历代王朝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