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赵匡胤为什么不打辽
赵匡胤不攻打辽国,主要处于实力对比和时机不成熟而考虑。
作为北宋一代雄主,首先,赵匡胤考虑到整个宋朝北方无险可守,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以及一击成功的话,很容易引起辽国的大举反攻,是胜算不大。
其次赵作为马上皇帝,深知打仗就是打经济,打后勤,打保障。而赵匡胤深知经济实力还不足够强大到支撑与辽国开战,所以,每年在财政上设立封桩库,进行资金积累以待身后的子孙可以有资本与辽国开展。
赵匡胤刚刚建立北宋,立足未稳,而大辽拥有强大的骑兵,占据地势险要的幽云十六州,和北汉遥相呼应。
于是太祖和赵普商议,暂时放弃攻打大辽,建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吞荆南,平后蜀,破南汉。吴越遣使入贡,为大宋牵制南唐,北宋形成了对南唐的战略包围。最终李煜被俘投降,南唐灭亡。
宋太祖基本上统一了宇内,吴越臣服。
宋太祖制定了进攻大辽的方略,等待时机。但天不假年,杯弓斧影之中,太祖磕然长辞,留下千古遗憾。
赵匡胤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没有伤害之前的皇帝,更没有杀害将自己推上皇位的众兄弟,是其本性的良好体现。作为一个汉民族的将军,也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必然会将收复失地作为己任,倘若兵败让辽人长驱直入,最苦的依然是老百姓,中原已经经受了百年的战乱,如果再次陷入战乱,赵匡胤于心不忍!
宋朝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先取南方经济富庶的区域,同时消除后顾之忧,再北进取北汉,燕云。这之前两次试探性地进攻了北汉,第一次因辽国支援撤退,第二次赵匡胤算到了辽国支援的地点,打退了辽国的支援,但太原城久攻不克,军中蔓延瘟疫,为了不损耗元气,赵匡胤决定撤退,同时迁走太原城外一万户百姓,致北汉元气大伤,为太宗时期平定北汉打下了基础。
最有希望的应该是三伐北汉,这时南唐被宋平定,由于赵匡胤本身并不是穷兵黩武,每一战力求用最小的代价,最小的破坏吞并南方国家,加上一系列的改革,反腐,因此统一后并不是国力空虚,也没有休养生息的必要,于976年8月第三次征北汉。此时宋军有赵匡胤亲自坐镇,没有高粱河车神的神指挥,又有百战精兵,应该说赵匡胤是志在必得的,然而仅仅两个月后,赵匡胤死了,这次北伐也被迫停止。很可能是他弟弟干的。然后赵光义为了证明没有他哥他照样能干死契丹,几年后发起北伐,然后成就了高粱河车神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