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魏晋的由来 东晋的来历

目录导航:

  1. 东汉魏晋的由来
  2. 为什么要称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和南晋
  3. 眀字来历
  4. 魏晋是怎么形成的
  5. 大纵湖东晋古城的由来
  6. 晋朝历史
东汉魏晋的由来

1.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是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

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及曹家父子政权。

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东晋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2.三国时期,通常以魏朝为正统,晋朝是继承魏朝的,分西晋和东晋,所以又叫两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皇室成员在南方重建晋朝,这就是偏安的东晋。东晋在420年被篡后,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被鲜卑拓拔氏建立的魏国所统一,北魏后来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且分别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它们统称北朝。

为什么要称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和南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历史上称西晋(公元265→公元316年)。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士族支持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晋,历史上称东晋。历史上为什么称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南晋,因为南京大致位于洛阳东偏南,所以后人叫东晋,好似西汉东汉一样。例如杭州位于开封南偏东,所以后人叫北宋南宋。

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国号建立的时候都是全称,比如晋朝,都是称晋,晋朝。唯有后代历史学家为了区分,才不得不在前面加上南北、西东、前后。

比如西汉,在东汉时期,称为前汉,东汉成为后汉,有名的就是《后汉书》,后汉就是指的东汉。刘秀为了表面刘氏的正统,因而延续了国号。但实际上,东汉与西汉皇室的血脉差距很大了。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延续刘秀的做法,称呼自己的为汉朝,历史学家称季汉(拥汉派),蜀汉、蜀(拥魏派、拥吴派),一个朝代两种以上的称呼,流露出历史学家的政治态度。

历史上存在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到了东晋南北朝之后,为了延续这样的传统自然就会使用西晋、东晋的称呼。但是东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就是衣冠南渡,重点发展江表地区,就是现在的南方地区,导致,南方逐渐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

晋朝之前的关内、关外主要指函谷关。关中富庶,国家的重心就是关中地区。但是宋朝以后,关内关外就是指山海关,关东就是指山海关以东,关内就是指山海关以西。国家重心的转移,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的汉化,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才是称呼变化的根本原因。

隋唐时期,江南逐渐富庶,扬州的地位就是现在上海香港的地位,因而烟花三月下扬州,应该就是到国家最富饶的地方去游玩。

两宋时期,南宋屹立不倒,比东晋坚强的原因,就是江南富庶,经济发展迅速,这一风格一直延续到现在。

元明清时期,江南一直富庶,朱元璋反元,也是从江南起家,并定都在南京。和晚晴对抗的民国政府也是定都在南京。

六朝古都开始了江南的发展。造成国家朝代更迭的变化。

在朝代名前面加东西、南北,其目的有二:

其一,为了区分国号相同的政权

其二,为了划分同一政权的不同阶段

其区分依据是根据国都的位置,这没有疑义,但在国号前加“东、西”到加“南、北”的转变,其实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1,宋朝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所以天下统一的关键在于关中与关东(函谷关以东)的对抗,也就是东西对抗。

从国都来看,就是长安与洛阳的区别。比如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都是如此。

2,从宋朝开始,我国历经三次衣冠南渡后,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地区。

从此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南北,从国都来看,就是北京和南京的对立。

3,而晋朝和宋朝便是这一转变的过渡。

晋朝之时,人们看待天下大势依然以东西而论,与长安和洛阳相似,东晋的国都建康(南京)在西晋国都洛阳的东面,“东”更能体现当时政权的地缘属性,所以史称东晋。

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是南北对峙,但当时能否统一天下依然取决于北方的东西对峙和最终融合,当时历史发展的主线在北不在南。

东西对峙决定天下大势的局面即使到了隋末依然没有改变,李世民一统天下的关键是击败山东(太行山以东)的王世充和窦建德,而当时的南方并无真正可以对抗的政权。

但从宋朝开始则不同,南方已经从整体上超过了北方,统一天下之局变成了南北之争,所以即使临安也在开封的东面,但更在南面,“南”更能代表这一政权的地缘属性,所以称南宋,而非东宋。

265年曹魏权臣司马炎废除曹魏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6年内迁的匈奴首领刘渊灭掉西晋;317年南迁的西晋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由此可知,西晋的都城在西边洛阳,东晋的都城是今东边南京,所以会有西晋和东晋之分,而没有南晋和北晋之别。

眀字来历

“眀”这个字来历很多说法不一。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

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

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

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了“眀”;

济南市大明湖门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了“眀”。

魏晋是怎么形成的

答魏晋指的是曹丕建立的魏国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它们是由三国时期形成的。形成的由来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正霸的结果。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篡位称帝,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称帝后起用了司马懿,司马懿成了曹魏的重臣,后来随着曹魏统治者的更换,到后期司马懿和他的儿子权利越来越大,曹魏已经走向没落,后来司马懿和他儿子于高平陵取得了曹魏大权,几年后司马炎灭魏建立了晋朝。

大纵湖东晋古城的由来

传说大纵湖原为东晋古城,东晋城内有一位十分孝顺母亲的少年叫宗保子,他在天地一声巨响,洪水汹涌而来时,背着母亲飞跑,直至上气不接下气无力再跑,他才停下。说也奇怪,他回头一望,东晋古城不见了,变成了一片汪洋的湖水,从此东晋古城就成了大纵湖。

1929年大旱,湖底干涸,曾发现很多锅灶、城墙砖和铺地砖、坛子等,还有断旗杆,以及城墙和街道的残迹。今年3月疏浚航道时挖泥船还从湖底挖出了1000多枚古铜钱,从铜钱的年代来看,考古人员认为最迟是南宋和元年(1119年)所造。

目前复制的大纵湖东晋古城己初具规模,古城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亿元,由入口综合服务区、历史人文主镇区、旅游商品餐饮购物区、特色会所集中区、酒店休闲娱乐区等组成,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其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商贸于一体的旅游服务集聚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乡岛城。

晋朝历史

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大量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1][2]

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3]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4]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