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19世纪西方哲学流变和特点
- 古代边塞诗的演变
- 柏拉图思想兴起的原因
- 万物皆流变的意思
- 浮士德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 八大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 先秦诸子的演变过程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袭称。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
它的特点是知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对中国道的现实思潮影响巨大、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
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派。
古希腊晚期:犬儒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
中世纪:早期神父.这个就不成体系了。
文艺复兴后:贝克莱,休谟,培根,莱布尼茨,笛卡尔,霍布斯,你也可以在后面加学回派二字,但实际上只是辉煌一时,后来人都把他们批判了。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答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现代西方流派: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生命主义,实用主义等等。
古代边塞诗的演变边塞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更准确说,它起源于西周。根据是:先秦时代已具备边塞诗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土壤,《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
汉魏时期边塞诗的发展: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隋朝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唐朝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唐朝是边塞诗的巅峰。
边塞诗盛于唐朝,边塞诗一般被看作是盛唐文学的代表样式,但从整个边塞诗发展史来看,南北朝边塞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是南北朝边塞诗催生了盛唐边塞诗的繁荣,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战争频繁,以鲜卑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到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改变了南北朝柔性文化的品格,形成了刚劲豪迈和崇武重侠的文化心态。
柏拉图思想兴起的原因一是苏格拉底关于伦理方面的,特别“善”是主导思想;
二是巴门尼德的永恒和万物不变的思想和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的思想,这两种相反的思想使得柏拉图得出自己的结论,即知识来自理智,而非感官;
三是从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中吸取了俄耳浦斯的神秘主义成分,这一点在他的宗教、灵魂不死论中都有体现;
四是斯巴达的集体主义,这是他的乌托邦最主要的思想来源。
万物皆流变的意思万物皆流变是指一切物质都是在流动和变化的状态。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人造,都是如此。这个观点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一切皆流”(Panta Rhei)的思想,强调变化和流动是宇宙的本质规律。这个观点在今天的科学领域仍然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物质的流变行为、地球的地质演化、物种的进化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在流逝和改变。
体现了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太过于沉迷其中,失去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生活百态,世事无常,很多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以后再来后悔,不要让自己的生活留下遗憾。
浮士德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浮士德思想性格发展经历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通过浮士德的知识悲剧,歌德回顾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觉醒过程。
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悲剧,描写浮士德的双重活动。
通过浮士德从精神到肉体复活,深刻而细致地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和性格特征,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封建意识形态,反映了这个时期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闷。
第二阶段:爱情悲剧,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少女玛甘泪是歌德精心塑造的形象,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柔弱的牺牲者,玛甘泪的悲剧十一处追求个性自由和幸福爱情的时代精神和传统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造成的悲剧,悲剧表现了浮士德既渴望精神自由也追求官能享乐的矛盾,表达了浮士德既想获得爱情,又想摆脱欲望的痛苦抉择。
第三阶段:政治悲剧,描写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通过这幕戏,歌德展示了整个德国封建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腐朽和资本主义世界金钱势力的泛滥,表达了通过思想启蒙为德国寻求出路的愿望。
第四阶段:美的悲剧,描写浮士德对美的追求。
这是歌德对社会改革途径的一种探索,但是由于脱离社会现实,以审美启蒙变革社会的理想终究破灭。但古典的美促进民族文化的建立,起到教育人民的思想启蒙作用。
第五阶段:事业悲剧,描写浮士德理想的部分实现。
表达了浮士德永不停歇的进去精神,但浮士德事业的成就是建立在伇使他人的基础之上,同时浮士德事业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掠夺性。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嚐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烦恼之馀,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嚐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八大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五、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六、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七. 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八、多元史观运用
先秦诸子的演变过程“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
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现在特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墨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主要思想散见墨家、法家、儒家、兵家、道家、纵横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