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三国刘备有了诸葛亮之后为什么没有徐庶了
- 庞涓死后魏国有什么人才
- 战国时魏国为何会流失那么多人才
因为徐庶离开时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元直走马荐诸葛
徐庶,三国时期人物,化名单福,最初为刘备谋士。后因曹操以其母所挟进入曹操阵营。在徐庶进曹营见母之前,刘备问计于徐庶,徐庶向其推荐诸葛亮。因此,才有三国演义中比较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桥段。而后才会有诸葛亮后续一系列大展才能的情节。
徐庶,被曹操用计赚走。
刘备在创业过程中,第一个能帮他出谋划策的军师,就是徐庶徐元直,《三国演义》中曹军围困新野,正是徐庶用计破了曹操曹仁的大阵。
后曹操听了谋士程昱的计策,抓来徐庶的母亲逼迫其就范,徐庶是孝子,无奈只得辞别刘备去曹营。
徐庶临走前,走马荐孔明,正是有了徐元直的推荐,才有了后来刘备的三分天下。
刘备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机缘巧合下,成功结识了徐庶,后来经过徐庶的出谋划策,刘备成功反击了曹操的大军,并夺下了樊城。可惜徐庶老母被曹操擒获,无奈之下,主臣二人被迫分离。至于徐庶对刘备的真正贡献,也就是他成功的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因为两人是挚友,徐庶在加入刘备后就向其推荐了诸葛亮,起初刘备想让徐庶直接去把诸葛亮叫来,但听完徐庶的劝诫后,才决定亲自前往,这也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刘备在荆州被蔡瑁追杀,逃到水镜先生那里,水镜先生为刘备保荐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回来的路上遇见徐庶。打了几个胜仗,曹操就抓了徐庶的母亲作为要挟,徐庶不得已才弃刘备而去,徐庶走的时候保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徐庶就在曹营那里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设一谋。
因为徐庶离开了去了曹操那里。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化名单福,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徐庶在正史里无传可见在曹魏里不受重用。诸葛亮还听说徐庶,石广平在魏国小官而感叹魏国人才多连徐庶,石广平这样都不受重用。
庞涓死后魏国有什么人才乐羊是战国时期魏国将领,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中山国君姬窟发兵犯魏,翟璜举荐了乐羊。可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王的将领,而且曾杀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为帅。
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施了缓兵之计。
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
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随后大败中山国。
战国时魏国为何会流失那么多人才魏国排斥人才主要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于楚国相比,魏国的情况其实强很多,魏国并没有制度上的强加的约束和阻拦,但这个国家排斥人才的情况甚至比楚国还要严重,楚国因为上述那些客观原因的阻拦,不能很好地吸引人才、利用人才;但魏国却不同,它是主观上的原因所导致的。
魏武侯对吴起的态度,影响后来的人才政策第一个原因是,魏武侯后期对吴起的态度造成的影响,魏国的魏文侯和魏武侯算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君主,而魏国正是在他们两个人手中才发展起来的,但相比于魏文侯,魏武侯这个人的心胸比较的狭隘,对于发展的眼光也没有他父亲那么长远,到了魏武侯继位的后期,对于臣子的猜疑也就更加的严重。
二.魏人才流失之原因
1.政治腐败,国家内部倾轧严重。
其一,魏氏从“家”逐步转化成“国”的缓慢过程中,中央集权提升,重臣在朝堂的斗争自然会加剧,而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就会出逃他国——而这种现象自然也普遍出现在他国,比如秦国的商鞅投魏未遂、陈轸投楚、楼缓投赵等;
其二,魏氏在魏武侯时逐渐在中原坐大,而中原士人较为兴盛,不可避免地会现在一些士人至其他诸侯国求仕的情况——韩、赵、齐的情况类似,楚在人才输出上相对逊色、秦、燕尤其不足,盖与后者本土士人并不兴盛有关;
其三,魏廷在战国中期逐渐沉迷于纵横游戏的外交权术,期间经常开展引进他国重臣或向他国输送重臣的运作——这很快也成了列国之间的普遍现象,如赵廷以楼缓入秦、齐廷以田文入秦、燕廷以苏秦入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