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0年的中国,哪些地区是列强的殖民地,哪些地区是列强的势力范围 德国殖民清朝历史

目录导航:

  1. 在1900年的中国,哪些地区是列强的殖民地,哪些地区是列强的势力范围
  2. 德军是如何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区的
  3. 一战德国占领了哪两个殖民地
  4. 德国有多少个殖民地
  5. 1871德国对中国做了什么
  6. 1845年的德国是什么时代
在1900年的中国,哪些地区是列强的殖民地,哪些地区是列强的势力范围

德国殖民了胶州湾和胶澳(今山东青岛)。

俄罗斯殖民了旅顺和大连。

英国殖民了香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及附近沿岸10英里内的地方。

法国殖民了广州湾(今广东湛江)。

日本殖民了台湾和澎湖。

东北三省、山东省、长江流域各省、福建省、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分别成为俄、德、英、日、法势力范围。

德军是如何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区的

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有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制服赔款。

一战德国占领了哪两个殖民地

一战德国占领了萨拉热窝和捷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殖民地立刻遭到英、法、日、荷兰等协约国国家的进攻,短短两三年内,殖民地就全被协约国占领了。1918年德国战败后,不得不签署《凡尔赛合约》,放弃所有殖民地,可谓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德国有多少个殖民地

曾几何时德国也是非常强大的,但是自从一战和二战之后,德国的军事力量被限制之后,就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强大了,现在德国人已经吸取战争的教训,埋头搞经济搞科技。德国殖民地主要有:德属西非,包括多哥兰(今多哥和加纳部分领土)和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包括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西部;德属东非,包括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以及莫桑比克北部地区;还有太平洋部分岛屿,比如德属新几内亚、马里亚纳群岛等。德国的殖民地加起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此外,德国还曾“租借”中国的胶州湾99年。

1871德国对中国做了什么

1871年,农历辛未年,清同治十年。

本年的重要大事件是日耳曼人建立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德国统一之后,不仅自身发展很快,而且对华贸易也飞速增长成为当时对华贸易的第二大国。当时德国的主要领导人依然实行俾斯麦的策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欧洲,但是对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德国也并未完全放松。只不过所采取的方式并非武力掠夺。而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及合作和投资,来换取再划的市场份额。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洋务运动,很多的大炮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船以及军事教官都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同时德国还向中国派出一批工程师,帮助修建电厂炼铁厂安装电力设备修建水稻等等。

1845年的德国是什么时代

1845年德国还没有形成

只有普鲁士的历史

这个时候,普鲁士仍然继续压制自由主义的发展,继续推行改革。1834年,她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促进贸易发展与工业发展。这正与施泰因和哈登贝格以前设想的改革计划不谋而合。无形中,这些改革衍生了支持统一德国的声音,尤其是影响力渐大、争取更多政治权利的中产阶级。不过,普鲁士更担心的是她的落后与强邻。关税同盟建立了一个共同市场。透过废除地区关税、统一度量衡,除奥地利以外的大部分德意志邦国,建立了德国经济的雏形。

1842年时,关税同盟已经包括几乎所有邦国。其后二十年之间,德意志钢铁业产量增长四倍;煤产量也大幅增加。后来,德国工业家开始发明钢枪、炼铁轴及后装式步枪,显示德国成功将科技应用在武器上。克虏伯家族的工业后来更成为德国的重要重工业公司。于是,德国国防大为巩固,令普鲁士与容克们都不受外国侵犯。德国工业同时在民用事业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令德国不再依赖英国的材料与产品。

普鲁士成为工业重镇,因此增强中产阶级的势力及民族运动。经济融合加上邦国之间的民族意识提高,令政治融合指日可待。德意志开始显示种种“准国家”的特征。

大地主与工商业阶层组成的联盟,促使普鲁士的保守政权能在前三月时期后依然保持稳定。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1848年革命的失败,作以下评论:“此联盟诚然太脆弱,无以自立,是以未能掌权当政。惟有向地主官僚称臣,方可经商。”1 必须说明的是,即使工商界影响有限,它的势力一定要够强大,才会引起政府的注意—何况法国大革命吓怕众多容克,普国难以马上接受与工商界合作。

1848年前,局势仍算稳定。虽然资产阶级愿意不要权力而取利益,但地主已经发觉他们的经济力量正在衰退。关税同盟固然令经济进步,并能暂时满足资产阶级,但它也会令他们壮大,与普鲁士想限制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发展的方向恰恰相反。

关税同盟代表着经济融合、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及中央主义取代地方主义,令德意志长期以来各邦国自立门户的时代结束。1844年,在西里西亚,工业渐渐发达、效率极高,织布工人因此遇到新竞争,生计严重受影响,故发动起义。这一小群技工、织布工人、短工、公会会员和小商人,后来与由大地主与工业家垄断的第二帝国产生摩擦,引起不少问题。阶级冲突尖锐、缺乏民主经验,加上拥有军政大权的贵族寡头政治,令帝国采取专制手段镇压反对声音,尤其在俾斯麦时期镇压天主教徒与社会主义分子。

总而言之,关税同盟促进经济统一、激起民族主义,又引起众多邦国追求政治统一。奥地利对邦联的控制渐渐减退;普鲁士取而代之,成为邦国的领导者。

18世纪初,在明君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的开明专制政权下,日耳曼诸邦中的普鲁士王国(Prussia)兴起,努力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任命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为宰相。这位老练的政治家笃信铁血哲学,作风强悍。

他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日耳曼民族国家,而藉由发动对外战争,是有效提升内部团结的最好方法。俾斯麦先促使北德统一,再藉由对法战争,激励北德各邦联的统一,终于形成德意志民族国家。

1870年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德意志大获全胜,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被俘,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虽说现在的德国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傲视全球,但德国的工业化却是从19世纪末才开始加速进行,在短短的40年间,便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然而独裁的政治制度却跟不上工业化的脚步,社会上因而产生严重的摩擦。

为了化解国内的动荡情势,当政者再度藉由激进地向外殖民发展来移转焦点。此举造成德国在欧洲外交上的孤立,与邻国紧张关系不断升高。

当时德国的军力在全球堪称第一,迫使英、法、俄三国不得不订定协约(Triple Entente)与之抗衡。 公元1914年,奥地利王储遇刺,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德国和奥地利联合,对抗法、俄、英的局面。

新式的武器则造成史无前例的惨重伤亡。德国采取的潜艇无限战迫使美国也加入战局,令战争前期窘态毕露的协约国起死回生,赢取最后胜利。

德国战败,德国国王逊位,成立威玛共和国。战后的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对德国订立严苛的赔偿,并削减德国军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