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二战德军头盔两侧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 二战时德国M35钢盔和美国M1钢盔进行比较
- 蒙元,明代和清代的军人用什么样的头盔
陆军的钢盔是用有光泽的“田野灰”色涂装,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银色的国防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海军的钢盔最初涂装了同陆军一样的“田野灰”色,后来则使用了偏暗些的“军舰灰”色,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金色的国防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空军的钢盔是用有光泽的蓝灰色涂装的,其左、右两侧分别是展翅状的空军鹰徽和帝国国旗(黑白红)三色盔徽;武装党卫队的钢盔由于其组织的特殊性质,它的涂装和陆军一样使用了“田野灰”色(后期也曾使用过纯黑色的涂装),其左、右两侧分别是纳粹党的党徽和古北欧文字的双闪电样式的盔徽。
二战时德国M35钢盔和美国M1钢盔进行比较M35钢盔工艺好、有扎边,戴着舒服,而M1钢盔设计更科学,计算了各个方面的倾斜角度,防弹效果比德国钢盔有很大提高。M35型钢盔的整体外壳是用一张金属薄板经过多次冲压后成形的,其周长各不相同包括:60、64、66、68和70厘米六种尺寸。外壳的内部都按照佩带者头部的不同尺寸安装了两种不同的皮制衬垫。钢盔的衬垫带是由金属制成的,分为内外两条,置于其内部用于连接皮制内衬和外壳。钢盔的皮革衬垫是用金属衬圈来固定的,它通过铆钉将衬垫拧紧在两个内外衬圈上。其中,金属衬圈根据不同时期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1935~1939年间用铝制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连接环,在其外层的左侧还压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种则是在1940~1945年间用镀锌的金属板制成的,可以起到防锈防腐蚀的效果,其与下颚皮带的连接处还增加了附加金属板,连接环也变成了四方形圆角环。钢盔内部的皮革衬垫是用皮质柔软坚固羊皮或猪皮制成的,形状为八个连在一起的“手指”,中央为圆形。八个“手指尖”分别用棉线穿连在一起,以方便佩带者自行调节松紧度。衬垫上的每个“手指”上都有5个气孔,个别衬垫上还会印有阿拉伯数字来显示头围号码。另外,用来连接皮革衬垫和金属衬圈的是三枚带铝制平头的开脚铆钉,除了在30年代中期是用黄铜镀锌外,到战争结束之前都使用的是钢铁镀锌材料,也是出于防锈蚀的意图。M1钢盔被美国大兵亲切地叫做“钢罐”。它外层的钢壳类似碗状,内部有一层塑料衬垫。衬垫可以调节,以适合不同头型。所有外层盔体的尺寸是统一的,其他钢盔很少这样。M1的盔体被漆成OD7号的深绿色,左右两边有松紧带,上面缝着护颚,松紧带是OD#3号浅绿色。护颚可以通过卡扣系紧。不过战斗中,美国士兵很少系紧护颚,他们要么把带子绕在钢盔边上,要么索性松开带子,挂在钢盔两侧。衬垫的轮廓和形状非常精确,几乎就是外层盔体的同比例缩小。它是用可变形的软塑料做的,外表是浅绿色,里层印有两种不同深度褐色交织而成的格子花纹。衬垫的顶部是由六根带子交错形成的网,美国大兵们通过抽拉带子,改变衬垫的大小,调整到自己舒适的状态。这层网含有吸汗带。最里面一层是“颈带”,连着护颚。护颚是黄褐色的,由皮革制成,通过带扣来调节松紧。在战斗中,美军士兵不喜欢系着护颚。通常是绕在钢盔外面,只有在训练的时候,才会老老实实地系紧。
并不怎么样,论防弹性能,二战唯一能真正有效防御步枪弹的只有德国的m56,m35只能防跳弹、流弹,有效射程内除非角度和弹着点理想,戴m35才能捡条命。剩下比较靠谱的是美国的m1、苏联的ssh40和一般人很不看好的意大利m33,而英国飞碟mk2和日本90铁帽,属于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装饰品。
蒙元,明代和清代的军人用什么样的头盔元代的军人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征,皮盔皮帽占有很大比例,其中圆壳尖顶盔、阔顶红缨盔是比较常见的样式。圆壳尖顶盔的形状在日本的传世名画—蒙古来攻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一直到清代,附庸于后金的蒙古士兵仍然头戴红缨盔进行战斗,被称为“红缨鞑子”
明代是汉族建立的王朝,盔帽仕样基本上延续了汉族传统王朝的仕样。比如常见的雁翅盔,鸭嘴盔,类似于二战英式维克斯头盔的圆顶盔也有装备。值得一提的是明军装备头盔的基本都是近战搏击兵种,而比例很大的火器部队基本上不装备盔甲。出兵援朝的明军曾经让朝鲜人目瞪口呆,说“天兵不着盔甲,皆青衣便帽”,以为明军都是神勇无比。其实是明军顺应时代发展,放弃了面对火器笨重无用的盔甲装备。
清代的盔甲又开始走复古路线,配合缀钉绵甲的基本都是高顶尖盔。也就是人们笑谈的“避雷针盔”。材质多为外布面内皮革,比起金属铁盔要轻便得多,当然防护性能也差很多。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在火器时代面对火枪火炮,金属盔和皮盔没有什么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