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轻工产品包括哪些 欧洲的铸造业历史

目录导航:

  1. 中国古代轻工产品包括哪些
  2. 望都县有多少乡镇
  3. 如何认识和理解青铜器时代
  4. 西汉强还是东汉强
  5. 商帮形成的主要原因
  6. 七弦琴的历史
  7.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各阶段特征及起始时间
  8. 鼓风机的历史发展是什么
中国古代轻工产品包括哪些

中国古代工业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
(1)麻纺织业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4)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5)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6)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一、冶铁业,古时候已经开始冶铁了。

二、青铜铸造业,古时候的青铜器已经出现在不少地方了。

三、造船业,造船业在中国古代一直很发达。

四、纺织业,属于轻工业。

五、造纸业,自从出现纸之后,造纸业开始发展起来。

六、制盐业,归官府直接管辖。

七、治瓷业,中国古代的瓷器,真心是值得骄傲的。

八、矿冶业,这个中国古代已经开始兴盛了的行业。

九、酿酒业,酒在中国是商品也是文化。

望都县有多少乡镇

北是顺平县,南是定州市,西是唐县,东是清苑县,东南是安国市。周边与唐县、顺平、清苑、定州、安国等县市相邻望都没有与蠡县相邻!

如何认识和理解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工匹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有礼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等。常见的有煮盛食物的鼎,温酒用的爵等,兵器有戈,予钺,镞。工具主要:有刀斧等。在当时,青铜是贵重金属,很少用来制造农具,不少青铜器有装饰花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西汉强还是东汉强

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汉和东汉各有其强盛时期。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繁荣昌盛,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要评价哪个朝代更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盐铁官营等,使国家发展迅速。西汉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被誉为“大一统”的时期。

东汉(25年-220年)是在西汉灭亡后,经过王莽新朝短暂的统治时期后建立的。东汉时期,国家政治逐渐走向稳定,经济繁荣。在汉光武帝和汉明帝的治理下,国家恢复元气,疆域也有所扩大。东汉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科技、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从整体上看,西汉和东汉各有强盛时期,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要评价哪个朝代更强,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具体领域进行综合分析。

东汉

西汉和东汉都是中国历史上先后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统称汉朝,皇帝皆为刘姓。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两朝都各具特色。

若论军事,西汉更强;若论综合国力,东汉更强。

两汉的特点各不相同,西汉是扩展型的,而东汉在扩展的基础上更讲究文化包容的软实力。 西汉的天下是打出来的,刘邦斩蛇起义,约法三章,楚河争霸,十四埋伏,四面楚歌……尽管被迫与匈奴和亲,但是汉武大帝横空出世,卫青七战七捷大败匈奴,霍去病千里逐敌,直捣漠廷,封狼居胥,汉民族为华夏子孙奏响世界最强音。

东汉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有显著的成就,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全铁制犁铧的使用和改进,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铁犁牛耕的改进和推广,让东汉时期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扩展资料: 西汉与东汉都是刘姓皇室建立的王朝。 汉朝存在了400年,但是由于中间王莽篡位,所以导致西汉与东汉之间还有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这个新朝虽然只延续了十五年,但就是这短短的时间把汉朝分为了西汉与东汉两个阶段。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回答如下:

从军事领域和政治影响力方面去看,无疑西汉占据绝对优势,反而是经济领域、手工业方面、科技领域和文化领域,东汉才是更强一些。

第一点,军事领域。

关于军事领域,无论西汉还是东汉都是强大的存在,因为我们去看汉朝的灭亡从来都不是军事上出现弱势,或者说被周边少数民族压制,西汉的亡国其实是内部出现了分裂,最终外戚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江山,而东汉王朝的亡国,里面有着农民起义的影响,最终让地方实权派系成为了军阀,最终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刘备都算是地方军阀,而且就是在东汉末年中原各地割据势力争夺地盘的时候,周边的少数民族依旧不敢跟中原王朝捣乱,比如失败者公孙瓒都是绝对压制北方游牧民族,曹操更是亲征乌桓,这些都说明汉朝军事实力的强大,不过要对比起来的话,无疑是西汉军事实力更加强大。

西汉建立后国力比较衰落,这个时候匈奴占据蒙古高原,成为了强大的政权,因此汉朝不得不采取“和亲”,可以说西汉面对的是实力处于顶峰的匈奴,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武帝不断出兵攻打匈奴,在卫青霍去病的统帅下将匈奴击败,并且赶跑到中亚以及欧洲地区,也就是“漠南无王庭”,汉宣帝时期,更是将西域纳入版图,这些足以证明西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东汉开国阶段军事实力也是非常强大,只不过刘秀这个人并不像汉武帝那样热衷于搞扩张领土,而且这个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的打击,已经比较弱小了,所以虽然东汉最终灭掉了匈奴,却不能够证明东汉的强大,而西汉能够硬钢强大的匈奴,才证明了西汉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

第二点,政治影响力。

一个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就是它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制度,以及因此给后世王朝带去了怎样的影响力,这一点西汉还是要占据优势,西汉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度,然后西汉在这个制度基础上完善发展,另外西汉留给后世王朝的最重要的制度,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察举制,另外一个就是推恩令,而察举制是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一直到东汉末年都是依靠这套制度选拔官员,当年曹操能够进入官场就是因为察举制的缘故,而东汉在这个方面基本上没有发展,留给历史的也只是宦官和外戚执政,更不用说西汉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足以影响后世。

第三点,经济方面。

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农业占据了绝对地位,而“重农抑商”就是古代王朝的主旋律,在农业生产方便,西汉最突出的就是牛耕更加普遍,不仅中原地区使用牛耕,就是偏远地区如甘肃、内蒙古或者广东这些地区都使用牛耕,而且西汉统治者注重兴修水利工程,光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兴修了大量的人工渠,当然耕作技术也有了发展,“代田法”得到推广;而东汉时期对商业的限制变得宽松了起来,同时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牛挽犁,非常适合在小块农田上耕种,而且铁器大量使用,这些都是远超西汉的,因此从经济上看,东汉要略占一份优势,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四点,手工业方面。

在西汉时期,随着铁器的不断使用,西汉在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比如炼钢法和铸铁脱碳钢让铁器普遍使用,而且纺织业出现了手工作坊,革新了纺织工艺和机器,如今各种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就足以说明了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实行五铢钱,体现了西汉时期铸造业的发达;东汉时期冶铁技术更加高超,甚至发明了水排增加冶炼质量,还使用“百炼钢”,提高钢的质量,在纺织业方面分工更加细致,就是边疆地区都有了纺织业的存在,可见在手工业方面,东汉在西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也就说明了东汉更加强大。

第五点,科技领域。

西汉时期在科技领域除了与手工业有关的领域,其他方面没有让人铭记的科技,反而是东汉在这方面更加突出,比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就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发明;当然东汉更是诞生了一位科学家,那就是张衡了,先后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等等,也出现了神医华佗,也就是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的华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沸散”,以及还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见在科技领域东汉占据绝对的优势。

第六点,文化领域。

在文化方面西汉最突出的就是汉赋,而汉赋四大家中的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当时汉赋最有影响力的文人,当然西汉时期还出现了司马迁,一本《史记》让他成为“史圣”;而东汉虽然也有汉赋四大家中的班固和张衡,但是文学方面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以曹操为首的诗人们发展了五言诗,曹丕更是开创了七言诗,这对于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早期的诗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东汉的优势了。

商帮形成的主要原因

政策的变化对明清三大商帮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山西晋商大院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在宋代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经元代之后,在明代又迎来了一个高潮。据专家估计,明朝万历年间农产品总量达696亿斤,江南水稻单产量到2石(300斤)左右,与当时的欧洲处于同一水平。农业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明代在官营手工艺衰落的同时,民营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江苏的丝绸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铁器的铸造业,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以及其他地方的棉纺织业,无论在生产技术上还是生产规模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亦有相当大的发展。

明朝初年,为了保卫北部边防,设立了“九边”(九个军区),80多万的强军和30万匹战马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于是,洪武三年开始实行的以粮换盐政策成为晋商和陕商形成的契机。明代中期,官府授权的私人盐业垄断经营成为了徽商成长的关键推动力。而在辽宁和张家口分别开放东西马市,对晋商由以盐业为主转向多种经营有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样,明代中期海禁的放松,也是浙商,闽商,粤商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中国历史“三大商帮”:粤商、徽商、晋商,也有陕商、晋商、徽商的说法。

粤商与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

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粤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等十大商帮为主。

商帮起源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

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七弦琴的历史

【中国的七弦琴】

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结构组成:型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在古代,我国文人雅士几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孔子是想通过古琴来陶冶人的情性。约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标记音位。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

古琴的声音是让人迷恋的,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的或舒缓或激越或凝重。古琴注、猱、揉、吟的指法,让人真正体验到余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就好像一炷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实且虚,缭绕而去,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如郭熙的《早春图》,又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中国历代流传着不少有关古琴的美谈。西汉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这是以古琴为媒的爱情故事。三国孔明以其过人的智慧,在空城危急之时,焚香操琴,成为后世戏曲中久唱不衰的经典故事。

古琴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较少用于合奏。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流传下来。

琴派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广陵琴派

九嶷派

岭南派

梅庵派

浦城派

虞山派

浙派

诸城派

蜀派

【古希腊七弦琴】

古希腊的七弦琴称为诗琴,又称“里拉”。古代欧洲希腊民间的一种弹拨乐器。诗琴是象征音乐的标记。诗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诗琴是由希腊的赫尔墨发明的:有一天,赫尔墨在野外散步时无意中踩着了一个会发音的东西,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乌龟壳,上面留着一条筋,由于受到振动而发音。赫尔墨从这里得到了启示,他后来用乌龟壳作为底座,蒙以牛皮,作为共鸣箱。上面支着两只小牛角,上部之间有一横梁,架上四根弦(筋),这样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诗琴。演奏时,抱于怀中,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这样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诗琴。到了公元前七世纪,被誉为希腊音乐之父的脱尔潘德将诗琴的四根弦先后增为五根和七根弦,琴身底座及支架为木质结构,可以看着当时的符号谱来拨奏,这就更方便了。希腊人把诗琴尊为国乐器,每当祭祀阿波罗太阳神时就要演奏它。后来又有人将琴弦增为十一根弦,琴身也随着铸造业的发展增加了金属材料,音质就更加悦耳动听了。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希腊有位著名的女音乐家和诗人萨福,她不仅擅长演奏诗琴,而且能歌善舞。她在巴尔干半岛各地巡回演出时,她那精湛的琴艺、美妙的歌喉和动人的舞姿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传说诗琴这一乐器就是这样传遍了欧洲各个国家。在绘画史上,有不少画家都曾画过她的肖像,她那怀抱诗琴飘逸欲仙的美丽的神态得以传于后世,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经过约一千年以后,诗琴作为乐器虽然逐渐被琉特琴(类似曼陀林的一种乐器)所淘汰,但人们始终怀念着这一典雅、匀称、古朴的乐器形象。作为一中最古老的乐器,诗琴成了美妙音乐的象征。于是,许多国家的人民就将它作为音乐的标志,在音乐会舞台的帷幕上常常悬挂着它,一直沿用到现在。

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结构组成:型制多样,现今以“仲尼式”最为多见。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各阶段特征及起始时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A、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1)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3)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如佛教与道教的迅速传播对儒学的冲击、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与反佛灭佛的斗争;科技成就较为突出。

(5)对外关系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2、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市坊制度盛行;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外贸易海陆并举,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民族关系上: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5、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1、政治上: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得到恢复;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理学兴起,并对文艺产生影响;宋词的繁荣,元曲兴盛;风俗画盛行。

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1368——1840):

阶段特征:明朝以及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流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得以产生并有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4、对外关系上: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表现在: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清朝时京剧形成;“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鼓风机的历史发展是什么

风机属于通用机械,下游需求行业众多,包括石油、电力、化工、纺织、轨道交通行业等等。这些下游行业大多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多,设备更新加快,都给风机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综观我国近几年来的经济走势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由于国内外经济低迷,加之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在、货币紧缩性政策持续等因素,前瞻产业研究院风机行业研究小组预计,2013年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张速度仍保持5%左右的增长率;此外,各行业的发展受限也将影响到风机行业的需求增长。2014年达到拐点,国际经济复苏,国内企业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届时风机制造各下游行业的开始恢复元气,行业的市场需求有望得到拉动。加之"十二五"期间行业的结构得到调整,市场增长重心转向高端产品市场,2015年将会是行业新一轮增长的起始点,届时销售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到2017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一定帮助。

1862年,英国的圭贝尔发明离心风机,其叶轮、机壳为同心圆型,机壳用砖制,木制叶轮采用后向直叶片,效率仅为40%左右,主要用于矿山通风。1892年法国研制成横流风机;1898年,爱尔兰人设计出前向叶片的西罗柯式离心风机,并为各国所广泛采用;19世纪,轴流风机已应用于矿井通风和冶金工业的鼓风,但其压力仅为100~300帕,效率仅为15~25%,直到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才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东汉初年, 南阳太守杜诗就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水力鼓风机用于冶金铸造业。它是用水转动水轮,通过一系列的曲轴、连杆、往复杆装置, 把圆周运动转化为拉风箱的直线运动。它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工作系统, 具有真正机器的主要特征。不仅如此, 把这种操作程序反过来, 就是蒸汽机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向圆周运动的转换。我国冶金最初用的是冶金皮囊, 战国时已有四囊。汉代用“马排”、“牛排”以至杜诗的水排。宋代已有类似于手风琴的木风扇。这是一种有自动阀门的风箱。特别是到了明末, 已出现了活塞式鼓风机。公元2002年,鼓风机得到了发展,德尔风机,制造了不用电的风机,采用不锈钢材质,利用空气对流的原理达到通排风的效果,取名长林东无动力屋顶通风器(又名无动力鼓风机),属于新型环保节能风机。

冶金鼓风机出现于公元二世纪,同样是中国古代发明之一,也是蒸气机的原理始祖之一,于1200年传入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