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脑,从意识的角度出发 研究称人脑对表情符号及真实表情反应相同

目录导航:

  1. 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脑,从意识的角度出发
  2. 人脑为什么不同于动物的脑
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脑,从意识的角度出发

不会完全取代,未来将有47%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

和人脑相比,人工智能算法应对数值和符号计算更加精确快速,稳定可靠。特别是对于有确定规则的计算问题,人工智能可以远远超出人脑的计算速度,也更容易找到最优的解答。比如,在数值计算,图形、语音、生物特征、行为姿态等方面的识别,甚至更加复杂的预测推理任务方面,人工智能都有超越人脑的优秀表现。

人工智能不具备感性思维,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当前的计算机架构和编程模式具有本质上的劣势,使得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与人脑情感、意志、心态、情绪、经验等方面的自然交互。本质上,人工智能仅仅是物质世界范畴的概念,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

人脑为什么不同于动物的脑

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人脑的绝对量大大超过其他高等动物的脑量,黑猩猩的脑量大约400克,大猩猩的脑量大约是540克,猿人的脑脑量在850-1000克之间,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500克。人的脑重约为体重的1/50,黑猩猩约为1/150。人脑具有复杂的结构。人脑是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整个人脑的神经细胞多达1100亿个,其中仅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有150亿至300亿个。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接,并和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相联系,形成“等级式”的网络结构。

人脑和动物脑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的脑不仅是肢体运动和身体各系统生理活动的控制中枢,更是思维和语言的器官,正是后者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人脑的不同部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大脑左半球是主管语言、符号、抽象逻辑思维的神经中枢,是我们读书、计算、作文时的动作重心。右半球是主管颜色、声音、空间位置、形象思维的神经中枢。右脑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好奇心旺盛并且极富创造力。右脑的独特功能和无限的创造力这一点是动物无法与之相比较的。因此右脑能力的强弱成为IT时代竞争制胜的关键。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脑是,信息通过耳、眼、鼻、舌等各种感官转化为神经冲动,由神经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活动,产生了一系列意识活动。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人脑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完善的功能,可以说人脑是一个超级信息处理器。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即只对客观存在的事和物作出反应,没有抽象思维活动,而人不仅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还有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些动物是没有的。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所以说,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虽然其他动物也有心理活动,但是由于动物的脑缺少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其心理活动不能发展为意识。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有人说小狗很聪明,训练后能达到人的思维,但从小狗的大脑和人脑相比无论是从大脑的重量、占身体的比重看还是从大脑结构的复杂性、组织的严密性看都不可与人脑同日而语。另外,小狗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它的那些动作比如后空翻、打滑梯等都是人类强化训练的结果,是一种简单的动作模仿和记忆的强化性训练,这些是人的功劳。小狗们是不会创新、不会编制如此完美的动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