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拉脱维亚为什么可以加入北约
- 爱沙尼亚国家介绍
- 拉脱维亚名字由来
- 电影深井拉脱维亚讲的什么故事
- 拉脱维亚人属于什么人种
- 拉脱维亚是不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
- 立陶宛简史
- 拉脱维亚的行政区是如何划分的
这是由于拉脱维亚加入北约的时间节点和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当时俄罗斯不具备与西方竞争的硬实力,需要西方的帮助来度过俄罗斯的困难时期。决定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与美国和北约妥协。另外这拉脱维亚这个国家虽然和俄罗斯接壤,其实距离莫斯科还是很远的。
俄罗斯实现经济现代化并重新成为大国的最佳途径是与西方融合,最好使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采取更加开放、合作和支持的政策,这也有利于降低西方国家内部依然有很大市场的恐俄和防俄的心态。
历史的沉痛教训以及和西方紧密的文化纽带,使得拉政府及民众义无反顾地向西欧大国寻求庇护,即通过加入北约与欧盟来获得安全保障,这是拉脱维亚对地缘及国际形势深思熟虑后得出的认知与判断。
不光是拉脱维亚,加入这两个组织是波罗的海三国和所有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防战略上的不二选择和殷切期待。
在1999年北约第一次东扩时拉脱维亚没有“入选”,经过努力与合作,到2004年北约第二次东扩时,波罗的海三国终于如愿以偿加入该组织,并在同年加入欧盟。
爱沙尼亚国家介绍爱沙尼亚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一个小国家,是北欧五国之一。它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化。爱沙尼亚是一个数字化先进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快的互联网速度和智能城市。同时,它也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保持着国际影响力。爱沙尼亚的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古堡、自然公园和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总之,爱沙尼亚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国家。
爱沙尼亚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首都为塔林。它是一个小而美丽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森林、湖泊和海岸线。爱沙尼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社会,拥有先进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互联网接入。该国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拥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爱沙尼亚还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闻名,如民间音乐和手工艺品。旅游者可以在爱沙尼亚体验到独特的自然风光、现代化城市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爱沙尼亚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一个国家,与俄罗斯、拉脱维亚和芬兰接壤。爱沙尼亚是一个小型国家,面积约为45,227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3 million。
爱沙尼亚是一个发达的数字化国家,拥有强大的电子政务系统。该国在全球数字化经济指数中排名很高,并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典范。爱沙尼亚不仅在电子政务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还在电子投票、网络安全和电子身份认证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爱沙尼亚的首都是塔林,这座城市被列入了UNESCO世界遗产名录。塔林拥有许多中世纪的建筑和城堡,古老的城市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此外,爱沙尼亚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湖泊、森林和海岸线,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和旅游资源。
爱沙尼亚人民热爱音乐和文化,该国以其传统音乐和舞蹈而闻名。爱沙尼亚有许多音乐和文化节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和参与者。
爱沙尼亚的经济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电子制造和物流等领域。该国在创业和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色,拥有许多初创企业和科技公司。
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爱沙尼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致力于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爱沙尼亚也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北欧理事会和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的成员。
总体而言,爱沙尼亚是一个发达的数字化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它在科技创新和电子政务方面的领先地位使其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国家。
爱沙尼亚是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北欧国家,首都为塔林。该国拥有美丽的森林、湖泊和海岸线,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国家。爱沙尼亚也是一个数字化、创新和科技领先的国家,其政府和公民生活都高度依赖于互联网。爱沙尼亚还是北欧的文化中心,有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学和艺术活动。
爱沙尼亚是爱沙尼亚共和国的简称,传统上是东欧国家。
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面是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临里加湾。其首都位于塔林。
爱沙尼亚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5度左右,夏季平均气温18度左右。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1710年,爱沙尼亚被俄罗斯帝国占领,统治时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宣布独立,成立了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1920年2月,苏维埃俄国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39年8月,苏德签订秘密条约,将爱沙尼亚划入苏联势力范围。1991年苏联解体,爱沙尼亚宣布独立。
拉脱维亚名字由来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与爱沙尼亚,南与立陶宛,东与俄罗斯,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
国界线总长1862公里,国土面积6458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046平方公里,内水面积25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1.4℃,夜晚平均气温11℃。平均年降水量732毫米。拉脱维亚设有35个县和7个市,首都为里加。2022年,拉脱维亚人口187.6万。[2]
拉脱维亚名字的由来如下:
拉脱维亚的祖先为波罗的海人, 10世纪后半叶,开始形成拉脱维亚民族。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共和国宣布独立。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1月17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通过恢复独立宣言,再次宣布独立,同年8月正式启用“拉脱维亚共和国”国号。1991年8月22日,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宣布独立,同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批准拉脱维亚重新独立。
拉脱维亚(Latvia)这个国家名称的由来与历史背景相关。"拉脱维亚"一词最早出现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当时这个地区处于斯拉夫人、芬兰人、巴尔特人等多个部族的居住地,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十字军与当地部族进行了征战,将该地区划分为曼岛骑士团的一个行省,称为"拉脱维亚",意为"曼岛的存放地"。后来,该地区成为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割据公国。
在之后的历史中,拉脱维亚的国家形式经历了多次变迁,包括波罗的海骑士团、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瑞典和沙俄等的统治。直到20世纪初,拉脱维亚成功独立,并在1918年宣布成立拉脱维亚共和国。
总之,拉脱维亚这个国家名称的来由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电影深井拉脱维亚讲的什么故事电影《深井拉脱维亚》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剧情片。讲述了苏联时期,拉脱维亚一个小镇的居民被强制安置到地下深井中,进行劳改和过度开采磨沙石的故事。其中,主角维塔的丈夫和儿子也被迫参加劳改。虽然维塔也被抓捕,但由于怀孕,最终得以变相地获得了保护。
在深井里,镇上的居民们面对种种人性的恶行,如病痛的忍受、虚弱的挣扎、人性的崩溃以及白日梦一般的异想天开等。在这片黑暗中,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和情感不断发展,使他们得以相互扶持,最终抵御了困境。
这部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所代表的人性与深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影片通过描绘人类的斗争,让观众思考并反思战争和强权统治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对人性之间真正的情感和互助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拉脱维亚人属于什么人种拉脱维亚族自称拉特维什人起源于古族名拉特加尔人主要分布在拉脱维亚其余分布在俄罗斯、爱沙尼亚、立陶宛、白俄罗斯等另有部分居住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及澳大利亚等国属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使用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方言以中部方言为标准语属印欧语系列托立陶宛语族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多信基督教新教各派,部分信天主教。
公元前2000年左右拉脱维亚人的祖先就在今拉脱维亚地区居住,拉脱维亚人在历史上虽长期遭受日耳曼和沙俄帝国的蹂躏但始终保持着民族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由于较早(公元初)使用铁器犁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较快,过去主要从事农业滨海和岛屿地区的从事渔业擅长铁器加工和皮革制作。
20世纪90年代后工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电器、无线电、电子工业产品占重要地位,农业以种植谷物、亚麻、甜菜、马铃薯为主普遍养蜂85%的集体农庄有养蜂场。
拉脱维亚人的民间创作十分丰富尤以歌谣和叙事诗最受欢迎,著名诗人Α.И.普姆普尔描述拉脱维亚人反抗外来侵略的长诗至今仍广为流传。
传统的农舍称“纳姆斯”(Nams),进门正中的屋子是厨房、左右两边是卧室和贮藏室。
妇女上身穿白底绣花衬衫、外披色彩鲜艳的大披巾、下穿宽大的百褶裙,男子穿束腰长大褂、戴毡制礼帽、登长筒皮靴。
另约有20万拉脱维亚人居住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及澳大利亚等国。
拉脱维亚是不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是的。
波罗的海三国就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三国。
立陶宛位于西临波罗的海,北邻拉脱维亚。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
因三国濒临波罗的海东侧,故而被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是的,拉脱维亚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其他两个国家分别是爱沙尼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都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芬兰相邻。这三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被苏联占领,直到1991年才获得独立。现在,它们都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拉脱维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值得一游。
立陶宛简史最早立陶宛民族形成之时,也就是9-12世纪, 当时伴随着犁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立陶1410-1430年是立陶宛历史上最鼎盛的年代,维陶塔斯大公统治下的立陶宛大公国成为欧洲当时面积最大的国家,...
1240年,南部地区的高等公爵明道加斯统一了立陶宛地区,建立立陶宛大公国。当时,基督教在欧洲日盛,但倔强的立陶宛成为最后一个非基督教国家。西面的天主教和东面的东正教都希望拿下立陶宛。
到1386年,天主教十字军陈兵立陶宛边境,雅盖沃大公随后带领立陶宛人皈依天主教。1387年,天主教成为国教。自此,欧洲长达千年的基督化正式完成。立陶宛获得一个新名字,天主教的“北境守护者”。维陶塔斯大公执政期间(1392~1430年)是立陶宛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疆域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涉及今天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摩尔多瓦部分地区。
1569年,立陶宛和波兰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力先盛后衰,持续到18世纪晚期。
18世纪中后期开始,波兰-立陶宛联邦遭到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的联手瓜分,联邦最终瓦解。此后近两百年间,立陶宛进入到一段被反复征服的时期,不断遭受强国的侵略和占领。
1795年后,立陶宛逐步被沙俄吞并。沙俄强迫立陶宛人信奉东正教,立陶宛人用制作十字架的方式表示反抗。这就是著名的“十字架山”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立陶宛。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国家重建,并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2月16日成为立陶宛的第一个国庆日。1920年10月9日,波兰占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和东部地区,第二大城市考纳斯成为立临时首都。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秘密条约,立陶宛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苏军进驻立陶宛境内,事实占领了立陶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立陶宛又被纳粹德国占领。
随着二战形势变化,1944年,苏联军队再次占领立陶宛,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通过恢复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苏联独立。3月11日成为立陶宛第二个国庆日。因而,立陶宛是一年过两次国庆的国家。
1991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约,5月1日成为欧盟成员国
拉脱维亚的行政区是如何划分的拉脱维亚被划分为42个一级行政区。拉脱维亚的城市将被划分为直辖市和郡辖市,直辖市为道加瓦皮尔斯、叶尔加瓦、杰卡布皮尔斯、尤尔马拉、利耶帕亚、奥格雷、雷泽克内、里加、瓦尔米耶拉、文茨皮尔斯十个城市。
拉脱维亚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约成员国,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
拉脱维亚行政区划分为109个区(自治市)和9个国家级市(直辖市),均为一级行政区。
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土由维德泽姆、拉特加列、库尔泽姆和泽姆加列四大历史区域组成。拉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在法律和法庭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员任期四年,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