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元史和隋史 隋朝为什么只有四十年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没有元史和隋史
  2. 隋朝历史讲解
  3. 隋朝为什么如此富有
为什么没有元史和隋史

实际上是有元史和隋史的。

《元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采用纪传体记录断代史,成书于1370年,作者是宋濂、王袆,他们遵照皇帝朱元璋的诏令主持编修,全书210卷。

记录隋史的是《隋书》,也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共八十五卷,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主要原因是时间短。

西晋四十多年,加上东晋也只有一百多年。

隋朝不到五十年

元朝不到一百年,加上蒙古时期一百多年。

时间短可以写的事就少呗。

相比之下汉朝四百多年,宋朝三百多年,唐、明、清都超过二百五十年。时间长当然可以写的事情多。

次要原因是这几个朝代史料越少,史料多少跟朝代早晚,长短安稳程度都有关系

晋,隋都相对比较早,持续时间短,两晋又很不安稳,西晋八王之乱,东晋五胡乱华。一乱史料保存的就不好。

隋朝太短了前后都在打仗,更不用说。

元朝相对晚一点,史料也相对多一些(其实也不多,比宋朝少多了),但不好读,涉及的语言多,研究起来比较难,书里写得就少。

隋朝历史讲解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高祖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高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世祖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世祖;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基本信息

隋朝为什么如此富有

第一,隋朝结束了自西晋(316年灭亡)短暂统一之后两百七十多年以来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先代北周,其后南下灭陈,实现了中国的又一次大一统。

第二,隋朝开皇之治,国家实力强大。虽然存在时间只有38年,但唐朝就是建立在隋的基础之上。 隋囤积的粮食到唐初还没有用完。 说唐承隋制是一点也不过分了,。

第三,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中国日后的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仅是隋唐宋时期大运河发挥着重要作用。元代在隋代大运河开凿基础上的再次疏通,使得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的粮食,物品等直运京师北方等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对明清政府的稳定统治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均田制的继承与改革 隋朝继续推行北魏时期所创立的均田制,《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云 :“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 隋朝均田令颁布后,为了调整土地占有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对田制亦进行了多次改革。开皇元年(581),废除丁牛受田的规定,这是调节土地分配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当时耕牛主要存在于豪强世族手中,自耕农家中鲜有耕牛,废除丁牛受田就相当于剥夺豪强世族受田的部分权利,从而使更多的田地转向农民手中。 另一方面,隋朝继承了北周创立的府兵制并对其加以改革,由原来的兵农分离变为兵农合一,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军人受田《,隋书》卷二《高祖纪》云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这样府兵就和农民一样,和平时期能够从事农业生产了。军人受田相当于扩大了农民的受田面,自然也会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

第五,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政府采取了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的措施。隋朝征收“口赋”,即人头税,要扩大财政收入,必须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户口隐漏情况进行全面的整顿。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开始进行全国性的括户。史载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此次括户,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核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办罪。通过核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上输籍之法。《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载 :“高颎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输籍定样是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隋代的括户执行严格,进展顺利,国家户口因此大增,财政收入也随之迅速增长。这两项措施是隋朝达到“国计之富”最根本的原因,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第六、健全仓廪制度 隋朝进一步健全完善仓廪制度,在常平仓的基础上又增置了义仓,加强了财富的积蓄。常平仓的主要作用是平抑物价,在粮价低的时候,政府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存之于仓廪,在粮价高的时候,则适当降低粮价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云 “: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少食之人,莫不丰足。”常平仓不仅能够赈灾,更重要的是为了平抑物价,稳定经济秩序。 朝廷为备荒则专置义仓,隋文帝在开皇五年(585)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和常平仓不同,不存在买卖关系,义仓积粟一般出于自愿,富户每家至多出一石,贫户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亦可不纳粮。无灾荒时,农民有能力负担起义仓积粟,一旦灾害来临,朝廷优先支出义仓存粮,无形中减轻了国家财政压力。 综上所述,隋朝“国计之富”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主要是隋政府从经济领域进行的改革所造成的有利局面。我们惊叹于隋朝空前繁荣的经济现象的同时,不能忽略隐藏在背后的起关键作用的改革因素。但我们又不可否认的是,隋朝的改革虽然让中原在短时间之内就恢复了活力,但正是因为隋朝的改革,隋朝也才走向灭亡,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最终关陇集团集体造反,而隋朝在没有关陇集团集团的支持之后,也彻底走向了灭亡。

隋朝其实是北周的延续,古代农业社会需要在和平环境下发展,我们可以看历史上秦末战乱后到文景之治社会有发展,再到汉武帝时期国家达到顶峰,隋末唐初战乱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基本上五十年一小治,一百年一大治。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位登基建立隋朝,接着发兵灭掉南陈。隋朝的建立是和平的政权交接,灭掉北齐与南陈也只是两场战争就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对社会的伤害小,之前北周北齐与南陈各自发展了近百年,隋朝以很小的代价三者统一,社会物质积累得以保存、生产得以继续,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年间达到全胜。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可见,隋朝才是经济最富裕的朝代,唐朝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大,民族关系最密切,对外交往最频繁的朝代而已。从以济上看,唐朝比隋朝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