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莎士比亚对人类文学做了什么贡献
-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时间和特点
- 为什么英国有南极领地
- 六大历史悲剧作品
莎士比亚对人类文学作了什么贡献?
莎士比亚对人类文学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传播资产阶级人文主义, 推动反封建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欧洲文艺复兴旗手和斗士,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后,莎士比亚风靡欧洲。德国的狂飙运动也是高唱着莎士比亚的赞歌,举着他的旗帜前进的。雨果、司汤达等人在和古典主义斗争中,都是高举莎士比亚这面旗帜,鼓吹莎士比亚精神。二是莎士比亚推动欧洲文学繁荣发展,巴尔扎克、普希金等都以莎士比亚作品为榜样。普希金认为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与之相比。三是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珍贵的认识价值。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他是“英国戏剧之父”, 莎士比亚戏剧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对整个人类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恒久的影响,对人类文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是莎士比亚与英语语言发展。莎士比亚作为使用早期现代英语的代表,在传承中古英语、促进早期现代英语的形成和发展、丰富现代英语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个人而言,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和贡献无人可比。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此高达两网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前年,本人去英国旅游,有幸拜谒了莎翁故居。以下图文均为当时自己拍摄、整理。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这位文艺复兴时的文学巨匠,诞生日和辞世日同为4月23日。于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莎士比亚去世之日,西班牙的著名作家塞万提斯也与世长辞。不久后的7月29日,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也离开了人世。三位剧作家相继离世,让1616年成为了“戏剧家之殇”。英国再无”哈姆雷特”,西班牙再无”堂吉诃德”,中国也不会再有”杜丽娘”。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叙事长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语言大师;就个人而言,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和贡献无人可比。歌德曾称颂道「我读完他的一个剧本后,站在那里就像一个盲人受了神的触摸,睁开了眼睛」,其语言的魔力可想而知。
??????? 当然,莎翁的剧作只所以广受欢迎,还有个很重要原因,是他的作品符合当时市民口味,甚至有点重口味。
?????? 有资料记载,他作品中光是涉及女性私处的比喻就有 180 种以上,男性「那话儿」的”莎氏”专词有 200 个以上。另有 700 多种涉及其他淫秽含义的双关词句。
??????? 这也不难理解,当时的戏剧艺术,最主要的艺术手段是言辞,要吸引住观众,最好台词精彩。而观众大多是无多少「文艺修养」的贩夫走卒,语言自然荤腥口重。
?????? 实际上,荤段子不光迎合下层阶级口味,上层人士也同样喜欢,他们本身就是色情业的后台和主顾,妓院都是皇亲国戚开的。更有资料证明,女王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本身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脏话大王。
????? 为何我们读不出来呢?大概都是我们太正统的翻译和语言特质惹得祸。就像再高超的翻译也难将唐诗宋词的意韵完全呈现一样。
???????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莎剧黄色下流。大概更多时候并非故意为之,而是为了塑造人物的性格的需要。????
??????? 以上说明两点,其一唯有接地气,才是最好的艺术;其二要品尝原汁原味的莎氏味道,最好阅读英文原著。其他外国名著亦然。
??????? 真遗憾,我自己没有这个本事。
下面三幅照片依次为:莎士比亚故居一角;陈列在莎翁故居的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合体铜像;莎士比亚戏剧海报墙。
莎士比亚不是按照某一种理论或是模式来写的 他所写的都是他在当时的思考 在文艺复兴的各个阶段对于人性和关于人类的各种终极价值的思考 他也没有在作品中评判是非 即便是对于人物有所好恶 也轻易不流露在作品中 比如在《哈姆雷特》中他并没有厌恶的批判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迪斯和哈姆雷特的两个朋友的不义 他认为这是人在纵欲的情况下 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
所以正是莎士比亚在创作中没有按照任何模式或者理论创作 才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时代 成为世界性的名著 关键在于对于人性和人类存在问题的思索超越了时代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时间和特点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华尔波尔及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并逐渐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内阁集体负责制
要求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所有的内阁决策都是内阁集体的决策,因此,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现任和离任的阁员都不能泄露内阁秘密。
内阁集体负责制对内阁成员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体一致,即所有的内阁成员在议会中要一致发言和投票,除非首相和内阁明确认可自由发言和投票。二是互相信任,即内阁不仅要得到议会的信任(内阁总是可以假定自己得到议会的信任,除非议会表决通过不信任案),内阁成员也要充分地互相信任,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三是保密,即除非经过内阁的认可,所有内阁成员对内阁会议上的讨论和发言不得外泄。
个人负责制
是指各部主管大臣对本部门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仅向首相负责,同时要向下院负责,如果文官在执行大臣的政策中擅自行动而出现严重失误,主管大臣不论事先知道与否,都要负责。主管大臣除负政治责任外,严重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加强大臣责任心的一项重要制度。
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
抗衡与监督。下院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来牵制内阁,如质询、辩论、批准立法、倒阁等方式。然而内阁集行政与立法于一身,权力很大。绝大部分议案都由政府中的大臣提出,一般来说议案都能通过。内阁可以通过解散下院控制议会。这是议会控制的最有力的手段。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是18世纪中叶,其特点是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议会有权倒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利的象征;首相是政府首脑,总揽政务,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负责制定、执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
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是在1721年沃波尔担任第一位首相。其特点是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位一体的产物,君主统而不治,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权力至上。
先说结论,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时间和特点如下,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主要形成于光荣革命以后,也就是1688年以后。英国责任内阁制主要是国王的权力不断的弱化,首相的权力不断的加强,英国是议会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民主制度。
为什么英国有南极领地英国在从1833年以来在南大西洋就持续在这一地区存在,当时英国非法占领了福克兰群岛。1908年英国扩大了这一领地对包括今天所谓英属南极领地在内的地区声称拥有主权。
早在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时候,英国秘密开展了一项军事计划被称为塔伯伦计划, 以便获得南大西洋的侦察和气象情报。这项"秘密"的战时项目就演变成后民间的福克兰群岛属地调查局即后来的英国南极调查局(BAS)。英国南极调查局负责大部分英国在南极洲的科学研究。
后来许多国家开始在南极立界声称主权,因此到了1950年代,开始谈判设立一项条约将这一地区非军事化并保证南极洲只用于和平科研目的,条约在1961年获得通过。 因此英国基本上将所有军事力量撤出南极地区。
因为英国曾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它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帝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拥有着广袤的殖民领地,就算到了今天,还有一些海外领地!
目前,英国在世界上仍保留十四块海外领地,不过,在这些领地当中,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就是所谓的南极属地。英国的南极属地总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
英国的南极属地主要包括南极周边的帕玛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等,大概范围是从南极点到南纬60度,东经20度到东经80度。这块区域被称为英国的南极领地,目前,英国主要在该领地上进行科学考察。
这块1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外领地,对于英国来说,可能是最引以为傲的了。不过,虽然英国宣布该地是其领地,但它却普遍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
六大历史悲剧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由日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历史剧创作的高峰。《棠棣之花》(1941)、《屈原》、《虎符》、《高渐离》(1942年),均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史事。
这六部历史剧都是悲剧。
1、《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2、《奥赛罗》
《奥赛罗(Othello)》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这出戏最早于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的Whitehall Palace首演。
作品讲述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
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
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3、《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
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
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4、《麦克白》
《麦克白(Macbeth)》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创作于1606年。自19世纪起,同《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由朱塞佩·威尔第于1847年在佛罗伦萨完成谱曲,后又经过多次修订。
《麦克白》的故事,大体上是根据古英格兰史学家拉斐尔·霍林献特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麦克白》讲述了利欲熏心的国王和王后对权力的贪婪,最后被推翻的过程。
5、窦娥冤(元)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6、《汉宫秋》(元)马致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一、唐朝美人步非烟的结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结局。都说唐朝美人丰满,但唐朝美人也不尽是丰满型的,也有像步非烟这样轻盈纤弱型的,步非烟工于音律,精通琵琶,更敲得一手好筑,堪称当时一绝。步非烟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武公业身为武将,虎背熊腰,性情骠悍。与心思细腻的步非烟完全是两种人,根本无从沟通。故而,步非烟经常郁郁。有一日,她在院中赏花,神情萧索,柳眉微蹙,正好被隔壁舞剑时腾跃而起的赵象瞥见,赵象年方二十,长相俊秀,正在家里攻读科举课业。他朗朗的读书声,也曾掠过步非烟的心波,使她伫足墙下,凝神细听。
惊鸿一瞥后,赵象再不能忘记步非烟,他重金买通武家的守门人,恳求转达渴慕之情。守门人让自己的妻子去试探步非烟口风。赵步两人经仆人之手,对诗数首,定了情分。终于,机会来了,武公业在公府值宿,赵象逾墙而过,自此之后,武公业不在家过夜,赵象便与步非烟欢会。
就这么过了两年,事情再也瞒不住了,风声传到了武公业的耳中,他拷打守门人妻子,逼她道出始末。强压怒火,佯称值宿,伏于墙下,于二更时分抓住了赵象一片衣角,赵象本人跌回自家院落。武公业冲回房内,对正在梳妆打扮的步非烟怒吼,步非烟见事情败露,淡淡说了句,生既相爱,死亦何恨。武公业扬起马鞭,活活打死了步非烟。最后,以暴疾而亡的名义葬了她。整整两年,作为一个男人,满足于这样的偷情之中,无所作为,甚至连私奔的念头都没有,私奔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不知,那女子淡定从容,不置一辩,任凭毒打,始终不开口求饶,承担了这场孽情所有的悲哀与不幸,她用自己的生命赎了罪。
二、唐朝的另一名美女莺莺的悲剧也不亚于步非烟。曾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名句的是唐朝才子元稹。其实,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与王实甫改写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不同,这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更让人不齿的是,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他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莺莺并没有挽救自己注定成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该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没有露出恨意,甚至去信,嘱咐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牵挂她。这是一种悲凉的清醒,她愿赌服输,另嫁他人,终身不再见张生,她看着自己的爱情成了废墟,掩埋了这些,淡出了。倒是元稹还很无耻地追忆着,因为这个女子没有纠缠他,很安静地走开了。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唐朝,还是公元2003年的今天,同居对于女子始终弊大于益,除非一开始就不想要结果,否则,最好还是不要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与一个男子演绎现代版西厢记。
三、王宝钏不仅是唐朝的美女,而且是宰相府的千金小姐,但她没料到一夜风流竟让自己在后来的生活中度过十八年的悲惨时光。女人能有几个十八年呢?而王宝钏最好的青春时光又是怎么过的呢?王宝钏,唐代的著名牌坊,被男权社会用虚无的光环,借以掩饰自私与卑劣。让王宝钏这样的相府千金,十八年保持一个的不变的姿势,去等待苦尽甘来的那一天,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尽的悲哀!
王宝钏的结局是传统式的大团圆,但不幸的是,她虽然与薜平贵夫妻相认,但却和代战公主共事一夫,简直就是“千古美谈”!然而可惜得势,紧紧裹了十八天后,王宝钏就死了,没能将这种虚伪的美满进行得更为天长地久。而这十八天的荣华富贵,对于王宝钏来说,只不过是用了十八年悲惨换来的一个圆满的安慰。
四、唐朝还有一位歌舞伎名叫霍小玉,那一年,她才十六岁,喜欢上了陇西才子李益的诗。李益状元及弟,正在等待官职。长安城中,才子佳人初初邂逅,一见钟情,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缱绻。而后李益负心,霍小玉将死,长安城人人皆知,有一黄衫客,路见不平,将李益架到了霍小玉门口。霍小玉抱病起身,泼酒在地,以示覆水难收,然后,说出了那句凄厉的诅咒:我死之后,必成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历来弃妇总是悄无声息的死,比如苏小小,崔莺莺,就算杜十娘,也不过是抱了一大堆金银珠宝自寻短见,不曾想过要报复谁。
霍小玉不是,她以命相酬,但绝不自认倒霉,善罢干休。亦没有像三流小说那样,见到情郎来了,回光返照之际,头上笼一层圣洁的光,原宥他的背叛,体恤他的难处,十指交握,约定来生再聚,凄美地死去。原谅,这本来一个多么高尚伟大的词汇,当霍小玉的死去以后,便罩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五、一直以来,晋代的梁绿珠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石崇为了她得罪了孙秀,当四面楚歌之际,她纵身一跃,以酬夫君石崇。这样的贞妇烈女,连士大夫也不一定能做到,比如明末的高官洪承畴、才子钱谦益。
绿珠是云南白州人,石崇去越南出差途中,带回了她,身价明珠十斛,擅吹笛。彼时石崇已是微微发福的中年人了,当然,他也非碌碌之辈,二十多岁就当上县令,在荆州做刺史时,瞅准机会,靠劫掠富商而暴发。从此过上了挥霍糜烂的生活,天天开派对,纵情声色,结交权贵,是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但后来,石崇的靠山陆续倒了,而最大的政敌司马伦却掌握了实权。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司马伦的心腹孙秀反复索要绿珠,石崇仍然坚拒。
整个故事里,最无辜的就是绿珠本人,她什么也没有做过,只是天生丽质,天姿聪颖,随石崇来到长安,死心踏地伺奉主人。她是一只金谷园里的笼中鸟,没有自由,连死都是石崇所暗示的。后来人们大都说,这是以死报答石崇知遇之恩,其实,有什么相知?又有什么恩遇呢?享了几年清福,然后香消玉殒,倒不如在白州无拘无束,嫁一个人,过平静安稳的日子。嫁与富贵权势,不一定是幸事,就像绿珠。
六、将《浮生六记》译成英文版的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姓陈,夫君沈复,字三白。芸娘自幼丧父,擅女红,全家生计都凭她一双巧手。生性聪颖,自学诗文,亦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牙齿有微瑕,更有缠绵之态。这是沈复说的,估计是情人眼里的西施罢了。沈复是一个寒士,做过幕僚,经过商,会一些风花雪月的东西,写写诗,赏赏画,还有爱花癖。封建社会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有什么伉俪情深,也属于瞎猫逮着死老鼠的侥幸,而且,就算一见钟情,也会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惨剧。芸娘因为男扮女装随夫君出游,失去了公婆的欢心,乃至于闹到分家,其实就是逐出家门。好在夫妻感情甚笃,于苦中作乐,依然和和美美,竟然没有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套路。
芸娘之所以为人称道,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实在太大度了,也不知中了什么邪,绞尽脑汁想给沈复纳一个妾,而且要求还很高:美而有韵。在两人生活水平只是温饱的情况下,芸娘竟主动考虑沈复的其他需求,纵然沈复谢绝,她依然微笑着物色。当她得知名妓温冷香美丽倾城,便拉沈复去看,结果认为冷香已老,其女憨园正中她意,送了个翡翠钏给憨园,后来憨园让有权有势者夺去,芸娘便大病一场,最后,竟然悄无声息地死了。
无论是唐朝宁死不让丈夫纳妾的房玄龄的夫人,还是写下“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的《白头吟》的卓文君,与她们相比,替夫纳妾的芸娘,虽然有着表面的美丽,而实际上更为悲惨。
六大历史悲剧:
1,窦娥冤。它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
2,精忠报国。岳母刺字,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记。
3,赵氏孤儿。这段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
4,桃花扇。故事发生于明王朝覆亡前夕。
5,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6,琵琶记。元宋末年的一部著名南戏。
1、《长生殿》(清)洪升
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2、《桃花扇》(清)孔尚任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
3、《雷峰塔》(清)方成培
《雷峰塔》是清代方成培创作的传奇(戏剧),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板刊行。该传奇在世界戏剧史中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古典十大悲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