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土豆别称
- 土豆绿植介绍
- 洋芋发源于哪里
- 马铃薯的原产地
- 土豆为什么叫洋芋
- 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哪里
- 马铃薯起源
洋芋、马铃薯,茄科,茄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土豆、山药蛋、洋芋、地蛋、荷兰薯。
中国东北、西北及西南高山地区则粮菜兼用。华北及江淮流域多作蔬菜;也可作饲料和生产淀粉,葡萄糖 酒精等的原料。马铃薯分布遍及欧 亚 非 美 大洋洲,从50摄氏度(阿根廷南部)到70摄氏度(挪威),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南美高山和中国青藏高原均有栽培。
土豆的别称马铃薯,土豆,土豆,土豆丝,土豆片,淀粉类含量很高,所以含糖量也挺高的糖尿病这些血糖高的就尽量要少吃,我大概就知道土豆有一个名称叫马铃薯,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这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到你们你们也可以告诉我我的学识不渊博
土豆的别名有马铃薯、洋芋、地蛋、山药蛋等。
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土豆绿植介绍土豆学名马铃薯,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食用。土豆的家乡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在海拔3800米的卡卡湖周围,到处都是茂密的野生土豆。大约7000年前,一个古老的印第安部落从东部迁徙到高山湖区的卡卡,开始了漫长的狩猎和采集生涯。恶劣的环境促使他们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在地下挖掘新的食物。土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但当时土豆的味道还是很差,不太受欢迎。
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已经发现了大约200种野生马铃薯品种。真正有助于将野生马铃薯驯化为栽培品种的是印第安人。考古学家在印度墓葬中发现了许多带有马铃薯图案的陶器,可以推断南美马铃薯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
在实践中,印第安人慢慢发现了马铃薯的无性繁殖特性,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培育和改良了马铃薯品种,为马铃薯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在印第安人眼里,土豆是神的礼物,所以他们把土豆看成是有灵魂的庄稼。在当地土著人民的祭祀活动和庆祝活动中,“土豆节”是不可或缺的节日。他们视土豆为“收成之神”,每年都要祭祀。祭祀仪式上,当地族长带领孩子们捧着土豆,妇女们把土豆的花和叶穿在服装上,一起欢快地跳舞。即使在祭祀祖先时,土豆也经常被用作祭品。它显示了土豆在印第安人眼中的地位。
土豆绿植水培使用的水质是自来水,使用之前将自来水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晾晒、杀菌消毒,防止根部腐烂。
水培土豆使用矿泉水也可以,直接使用即可,不过使用自来水更易成活。
洋芋发源于哪里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在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而那时人们只是将它的花朵当成装饰品。
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后由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将其传至全球。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种到欧洲,1565年马铃薯引到英国爱尔兰,1785年被药剂师法尔孟契引入法国。它很长阶段都作为奇花异草观赏,甚至因为法国王后将其花朵戴在头上做装饰而使得当时的法国将其作为时髦高贵的象征。
当代英国农学家霍克斯(P.M. Hawkes)在其《马铃薯的改良科学基础·历史》中说,马铃薯约十七世纪传入印度,引至中国还稍早些。日本的土豆是荷兰人于1598年带至长崎港。
第一个吃土豆的人
在瑞典的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这是哥德堡的一处名胜,俗称吃土豆者的塑像。就象美国人被称为山姆大叔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斯文逊(瑞典人)。他神情淡然,骨骼粗大,腼腆,下巴上有一道很恶心的沟壑。虽然一身贵族装扮,但是像土豆一样沉静、内向、沉稳。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土豆者。
马铃薯的原产地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16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区1. 在1700 年以前的福建省松溪县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1700 年以前, 马铃薯已引种到了我国.但是也有人说 马铃薯大约在16 世纪传入欧洲, 17 世纪传入中国.最早在华北、京津和山东一带栽培, 以后推广到内蒙;
2. 美国学者德·希·珀金斯认为,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由欧洲人发现美洲和太平洋群岛的时间而定的.马铃薯在17世纪被引进中国, 它是经菲律宾群岛到达福建海岸, 并且首先在福建种植的;
3. 马铃薯在徐光启以前已传入中国, 因为徐光启 (1562—1633) 所写的《农政全书》中记载有‘土豆’.在《农政全书》卷二十八记载有下述一段话: ‘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 根圆如鸡卵, 内白皮黄, ……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腻衣, 洁白如玉.’由此可见, 土豆的引进在1633 年前无疑.更准确地说, 马铃薯在1628 年前已传入中国, 并且广为人知、普遍栽种, 因为1628 年为《农政全书》出版的大致时间
马铃薯原产热带美洲的山地,16世纪传到印度,继而传到中国,现广泛种植于全球温带地区。马铃薯喜冷凉干燥气候,适应性较强,以疏松肥沃沙质土为宜,生长周期短而产量高。[11]因种子繁殖会导致性状分离,所以马铃薯最常用的繁殖方式是无性块茎繁殖。
土豆为什么叫洋芋土豆是由外国传入的,而土豆本身又成芋状,所以在有些地方就将马铃薯也就是土豆称为洋芋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现在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哪里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后由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将其传至全球。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种到欧洲,1565年马铃薯引到英国爱尔兰,1785年被药剂师法尔孟契引入法国。
它很长阶段都作为奇花异草观赏,甚至因为法国王后将其花朵戴在头上做装饰而使得当时的法国将其作为时髦高贵的象征。
当代英国农学家霍克斯(P.M. Hawkes)在其《马铃薯的改良科学基础·历史》中说,马铃薯约十七世纪传入印度,引至中国还稍早些。日本的土豆是荷兰人于1598年带至长崎港。
扩展资料
土豆的营养价值:
1、中和养胃、健脾利湿:土豆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
2、宽肠通便:土豆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宽肠通便,帮助机体及时排泄代谢毒素,防止便秘,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3、降糖降脂、美容养颜:土豆能供给人体大量有特殊保护作用的黏液蛋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豆
马铃薯起源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因象马铃铛而得名。它起源于秘鲁和玻璃维亚交??处的盆地中心地区,及南美州秘鲁,玻璃维亚沿安第斯山麓以及乌拉圭等地区。16世纪传到印度,继而传到中国。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传到印度,继而传到中国,如今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马铃薯喜冷凉干燥气候,适应性较强,以疏松肥沃沙质土为宜,生长期短而产量高。[17]因种子繁殖会导致性状分离,所以马铃薯最常用的繁殖方式是无性块茎繁殖。[18]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它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
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想来大家都是互相抄来抄去的,答案竟如此一致。
多数人引用的《松溪县志食货》中的松溪县地处福建北部,应该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土豆生长的地方。而且马铃薯从外引进,也应该是从闽南引进,并广泛种植在闽南地区吧?因为当时福建泉州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啊。
另有一种观点,《松溪县志食货》里所说的马铃薯是指另外一种叫做“黄独”的东西。
翟乾祥在《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指出在1700年的《松溪县志》中出现了“马铃薯”这个词(但据考证,书中的“马铃薯”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potato,而是指黄独,文章内容摘录如下:
农史学家万国鼎认为康熙《松溪县志·食货》中的“马铃薯”是马铃薯最早传入东南沿海的证明。目前有关论著多遵循这一说法。199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对马铃薯的解说,也基本上未脱离前人窠臼。其实,《松溪县志》中的“马铃薯”是盛产于亚热带的黄独的别名。
还有专家认为最早的马铃薯是从东南沿海经运河传到天津,先是广泛在京津地区种植,而不是闽北。
最后,不管马铃薯的由来是什么样的,反正作为我们的重要粮食口粮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做下了不好估量的贡献。因此,我们这些普通人也不要纠结这类问题了,像马铃薯为什么叫洋芋?洋芋为什么叫土豆?土豆为什么叫山药蛋?这类问题还是让专家学者去研究吧,我们只要研究怎么吃就行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