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有哪些熊 洞熊:头骨能达到40cm且寿命更是长达30年左右

目录导航:

  1. 史前时代有哪些熊
  2. 山顶洞人距今多少年以前
史前时代有哪些熊

短面熊:更新世北美的霸主

短面熊(Arctodus)是眼镜熊亚科的一属,是今天眼镜熊的远亲,生活在距今180万年前至10.8万年前更新世的北美。与其他熊类相比,这类熊看起来有着不成比例的短吻,短面熊因此而得名。

今天的眼镜熊只是一种中型熊类,体重60-175千克,肩高70-80厘米。而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可是一种庞然大物,头骨长度有52厘米,估计体重可达1.1吨,肩高可达1.7米。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史前洞穴里发现了4.6米高的抓痕,据专家分析这是一只站起来足有3.7米高的巨型短面熊留下的。

巨型短面熊是北美有史以来最大的熊类,也是当时北美占优势的熊类。同位素分析显示这是一种高度食肉的熊类,可以凭力量放倒美国乳齿象等大型猎物,其大长腿使其能以50-70公里/小时的高速飞奔,是北美大地上的顶级捕食者。

巨型短面熊也是一种可怕的强盗,其巨大的体型足以逼退恐狼、刃齿虎和史前北美的狮子,迫使它们乖乖交出猎物。

南美短面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食肉兽

南美短面熊(Arctotherium)是短面熊在南美的近缘属,也是眼镜熊亚科成员,生活于中晚更新世时期。该属最大的一种窄齿南美短面熊(Arctotherium angustidens),体型甚至超过了赫赫有名的北美巨型短面熊。

这种巨熊头骨长度最大有60厘米,估计有两吨重,肩高可达两米,站起来四米多高,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熊,也是已知最大的陆地食肉兽类。

印度熊:笨拙的杂食者

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是今天大熊猫亚科仅存的成员,肩高约65-75厘米,体重不过80-110千克。而在史前,大熊猫还有个硕大的远亲,就是印度熊(Indarctos)。印度熊是一属比较古老的熊类,于1100万年前至533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生活在欧亚和北美,是一类比较笨重的杂食者。

产自我国的师氏印度熊(Indarctos zdanskyi)头骨长有47厘米,体长2.2米,体重600千克;而北美的俄勒冈印度熊(Indarctos oregonensis)头骨长度达到了55厘米,体长有2.6米,体重可达一吨,是除短面熊类之外最大的熊类。

郊 熊:灵巧的巨型捕食者

郊熊(Agriotherium)也是大熊猫亚科成员,它们的生存年代是距今136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期,当时它们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后来整个郊熊属全部灭绝了。

郊熊中最著名的种类——非洲郊熊(Agriotherium africanum)已经是巨无霸了,后来又发现了几种比它更大的郊熊。其中最大的当属舒氏郊熊(Agriotherium schneideri),头骨长53-54厘米,体长2.6米,体重足有900千克。

与其他巨熊相比,郊熊牙齿锐利,肢骨纤细,形态上较为接近常规捕食者(如猫、犬),这意味着它们是积极的捕食者,以马、骆驼、野牛、犀牛和小型象类为食,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郊熊可能是有史以来咬合力最强的陆地食肉动物。此外,它们一定也不介意凭硕大的块头抢劫其他捕食者如剑齿虎、巴博剑齿虎等的猎物。

洞 熊:温和的巨无霸

洞熊(Ursus spelaeus)是与短面熊齐名的史前熊类,于更新世时期生活在欧洲和亚洲,到2.4万年前灭绝。洞熊是棕熊的近亲,它们都来源于埃楚斯堪熊(Ursus etruscus),距今约140至120万年前分歧,约60万年前棕熊中又分出北极熊。DNA分析也证实了棕熊、北极熊与洞熊的关系比它们和今天的黑熊近得多。

洞熊的骨架总体来说和棕熊很像,其特点是头顶宽而圆,前额陡峭,头大,身体粗壮而腿粗短。洞熊拥有仅次于窄齿南美短面熊,熊科第二大的脑袋,头骨全长可达57厘米,但四肢短导致其肩高只有1.4米,因此体重和前面几种巨熊有差距,最大只有800多千克。

洞熊比其他熊类少两到三对前臼齿(已退化),臼齿非常粗大,而且臼齿化石磨损比棕熊严重,这意味着洞熊生前处理了更多坚韧的植物性食物,同位素测定也证实了洞熊几乎是纯素食主义者。

洞熊虽然体型巨大,但由于吃素、脾气好,无法像短面熊、郊熊那样欺负大猫和鬣狗,反受它们的欺负。洞狮、洞斑鬣狗都会趁着洞熊冬眠打劫,很多洞熊在冬眠中被杀死。当然巨大的洞熊也不是白给的,也有一些狮子和鬣狗狩猎不成反送了命。

北极熊:今朝的巨熊

说起巨熊,现存第一大熊北极熊也不遑多让。成年公北极熊平均重400-500千克,学者在福克斯湾实测的一只16岁老公熊重达803千克,北美和俄罗斯都有一吨的狩猎记录。这个块头即使放到更新世也算大家伙了。

史前有没有更大的北极熊呢?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泰晤士河的砾石堆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熊类尺骨化石片段,经芬兰古生物学者鉴定可能是一只亚成年北极熊,命名为暴君北极熊(Ursus maritimus tyrannus)。这个尺骨估计全长48.5厘米,而今天的北极熊尺骨长度只有36-43厘米。

照此估计,暴君北极熊的肩高可达1.8米,体重可达1.1吨,这就超过了巨型短面熊,成为当时已知最大的史前熊类(当时窄齿南美短面熊还没有发现)。

然而,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个尺骨化石碎片实际上属于一只棕熊。如果是这样的话,北极熊在史前没有更大的种类了。

草原棕熊:棕熊祖上的巨型同类

今天的棕熊有大有小,种内差异很大,其中最大的科迪亚克棕熊成年雄性平均360千克,最大750千克,和前面说的几种史前巨熊有明显差距。

而在几万年前,欧洲的平原上游弋着一种叫草原棕熊(Ursus arctos priscus)的庞然大物,仅有的少量标本中最大的一个头骨全长就有48厘米,股骨长度可达56厘米,估计重量达700-800千克。成年雄性头骨长45厘米,超过了今天科迪亚克棕熊的44厘米,显示草原棕熊是一种成年雄兽均重可达400-500千克的庞然大物。看来,棕熊祖上也曾经阔过。

从中更新世到现在,由于环境变化等原因,棕熊的体型一直在下降,今天的欧洲棕熊雄性平均头骨全长只有36厘米,体重约200千克。

总 结

这些史前巨熊中,最大的毫无疑问是两吨级的窄齿南美短面熊。然后依次是巨型短面熊、俄勒冈印度熊、舒氏郊熊、非洲郊熊、北极熊、洞熊、棕熊这些家伙,这些都是吨级或准吨级的巨熊。而可达700-800千克的史前熊类,目前发现的就有十几种之多了。熊科确实是食肉目中大型化之路走得最成功的一科。

山顶洞人距今多少年以前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Upper cave man)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於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

洞穴和年代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体质特徵和种族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徵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

关於山顶洞人的种族,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像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於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於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於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徵,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於蒙古人种的特徵。女性头骨之一,由於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於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徵也都更接近於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徵。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见山顶洞人复原像 )

文化遗物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石器和骨针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门齿外,馀者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有的因长期佩带,孔眼已磨光变形。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3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它们都散布在头骨附近,可能为头饰。石坠系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制成,两面扁平,其中一面经人工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1件鲩鱼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钻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磨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样,显然是为了接系其他饰物特意刻出来的。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生产、生活和埋葬 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於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徵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