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的原理 详解诸葛亮木牛流马原理

目录导航:

  1. 木牛流马的原理
  2. 木牛流马真实存在吗
  3. 木牛流马的工作原理
  4. 三国战纪诸葛亮木牛流马怎么走
  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制作的“水牛流马”是怎样做的
木牛流马的原理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牛运输时,车轮带动桶内的水通过管子流入前方独轮,使得车辆分担了一部分负重,更容易行驶、加快速度。

2. 木牛流马是采用滚动摩擦的方式实现的,木牛运输时,车轮产生了向前的力,推动后方的车轮向前滚动,从而实现了车辆的运动。

3. 水车通过牛的向前移动从而推动滚轮转动,从而带动磨盘和其他机器操作。水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高效地转换人力为机械能,并实现乘法原理与机械传动的原理,从而完成多样的功能,如磨面、磨豆腐、取水等。

4.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在陡坡或泥泞等恶劣路况下,减少人力消耗,提高运输效率,并且可以利用水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因此,木牛流马在古代的农业、水利、交通行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关于木牛流马还没有任何准确的记载,所以关于它的原理还没有明确的解释,不过普遍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木牛流马就是现在所说的独轮车。

扩展资料

《宋史》、《后山丛谭》和《稗史类编》都说:木制独轮小车,汉代称为鹿车, 经诸葛亮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到了北宋,在沈括《梦溪笔谈》中开始出现了独轮车的名称,这种小车的形态和构造,因地制宜, 略有不同, 故各地所称手推车、二把手, 鸡公车等, 都是指这种独轮小车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木牛流马特点:

1、因功能而定型:它是在栈道上由人操纵的运输机械,它的制作要以它的功能为主,诸葛亮的本意是做个能适合在栈道上运输的机械。

2、因功能而定性:它是一个省力机械,诸葛亮是为了解决前线用粮的问题,才发明了适合在栈道上运输的木牛流马,它应有机械的优势,要比普通的运输工具省力。

3、制作工艺简单:它们的制作不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工作,应有几十人或上百人,技术难点不高,这样才能大量生产完成军队运粮的需要。

4、应用技术也不难:作为大批量被使用的机械,操纵的人应一学就会,这样才能被大多数人使用,来完成军队运输粮食的任务。

木牛流马真实存在吗

一、木牛流马是存在的。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二、原理是利用重心的摆动实现车的向前移动。详细解释如下:

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木牛:四轮车的车厢上装上牛头,双辕装上前、后撑杆轴,长短撑杆铰接在撑杆轴上,双辕再铰接在车体上,摇动双辕撑杆撑地而促使车轮转动。

流马:双轮车的车厢上装上马头,双辕装上前、后撑杆轴,长短撑杆铰接在撑杆轴上,双辕再固接在车体上,摇动双辕撑杆撑地而促使车轮转动。

扩展资料:

民国时有学者对其考证,一种说法就是木牛乃是当时四川矿工们所用的“木牛车”,流马则是一种叫“快马子”的窄长小船。

木牛流马设计成“牛”“马”这样难看形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以牛或马造型便于隐藏山林间,不利被敌军发现,另一方面“牛”“马”可起到装神弄鬼的迷惑作用。

而木牛流马“人不大劳,牛马不食”证明以人力驾驭。聪明的诸葛亮制造了轮腿神妙配合的运载工具木牛流马。

即人一推,轮子中间动,使四腿上下运动不停;而牛马前进过程中,腿着地,受上方粮板重压,又杠杆式使另两条腿翘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后面高起双腿上,实际手腕一压之下,木牛流马就前进了车轮一个直径路程。

这样反复一抬一压,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缩上下运动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派出的侦哨探知后惊的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木牛流马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防盗”。也就是说在运粮过程中,如果被敌军发现或者拦截时,如果抵挡不住,弃粮逃跑时,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轮毂隐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头(可能有一个插榫头的配套工具。

类似内六角扳手之类的东西),使轮子不能转动,敌军运不走。在这种情况下,敌军唯一能做的只是有用火来烧毁。

至于为什么会在后来没有全面推广下去,那是因为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朝廷和百姓对道路的重视,修的道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同时又发现圆的车轮更实用更快,农村普遍使用的独轮车和两轮板车就是后来的改进版和创新版。木牛流马因为极其“笨重”,后来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木牛流马存在过,但是功能被夸大了。木牛流马在三国志里提到过,是诸葛亮用来运送粮草的,用木头制造的一种运输工具,不需要人力驱动,有机关驱使行动,因造型是牛马故得名。

司马懿截获研究却不得其解,但是因为至今没有实物研究其构造,很明显的违背常理。

木牛流马是真实存在。如家住乌鲁木齐市的王立江对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非常的好奇,于是近六十岁的他天天在家鼓捣他心中的“木牛流马”,一头扎进古人的世界,想要从三国史料中查出关于木牛流马的蛛丝马迹。王立江告诉记者,木牛流马在史料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建兴九年到十二年,其载重可达到四百多斤,所以当年蜀军北伐,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王立江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将木牛流马制造出来了,王立江的木牛流马是黑底白斑,看着就好像是一头奶牛,牛头是用防水布塑型而成,而身体则是由木板拼凑而成,而在身体后方则有两条尾巴,而这两条尾巴则是控制木牛流马行走的。

经过王立江的演示,我们发现木牛流马的四条腿真的摆动了起来,而王立江发明的木牛流马走路确实非常快,经过现场演示,发现70多米的距离,仅仅用了半分钟,而牛前进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耗费人力,只需要握紧牛尾巴上下摆动就可以了。

木牛流马真实存在。它是在三国时期为蜀国丞相诸葛亮为运粮草特别制造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和流马。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木牛流马用途广泛使用方便。

木牛流马的工作原理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象,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 流马的称呼,马指跑的快,轻便.我们叫独轮车为木马马,叫自行车叫洋马马,也是出于同样的习惯;流马在四川只在平原地带还在用,单人操作很简便.流牛当是载重物的,行的慢,属于大车类,民间没有使用的价值,失传的原因就在这里. 木牛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在木马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流牛的两辕证明有个车斗,那么这个车是一个挂斗结构,连接到木马上的,木马就演变成一条腿,独轮部分也做了改进,在圆轮(改成粗轴)上安装4根木柱,演变成4个足,这样停走都平稳,也就是一个前后反过来装的变种独轮车,配上制动器(牛舌),控制牛舌落下和升起的牵引绳,绳头则卡在牛齿里.整车样子确实象是一头牛.

三国战纪诸葛亮木牛流马怎么走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诸葛亮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来的一种木头机械,他通过内置的一种小机关,轻轻搏动小机关然后里面的装置就可以传动木牛流马的腿部,然后驱动他行走

您好,三国战纪中,诸葛亮木牛流马的行进路线大致如下:

1.长坂坡:从成都出发,经过汉中,进入陕西境内,经过长坂坡。

2. 五丈原:经过长坂坡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到达五丈原。

3. 金城:从五丈原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经过姑臧(今天的武威市),最终到达金城(今天的嘉峪关市)。

4. 大漠:从金城出发,向西北穿越戈壁沙漠,经过敦煌,到达玉门关。

5. 西域:从玉门关出发,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穿越天山山脉,到达西域。

6. 回到蜀地:在西域经营了十余年后,诸葛亮带着木牛流马回到蜀地,从北门进入成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制作的“水牛流马”是怎样做的

诸葛亮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说这种运输工具“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司马懿闻报,派人去抢了数匹,命巧匠仿制二千余匹,并让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到大本营搬运粮草,往来不绝。谁知诸葛亮派人以魏军打扮混入运输队,暗中将木牛、流马口中舌头扭转,牛马便不能行动。正当魏兵疑为怪时,诸葛亮又派五百军土扮作神兵,鬼头兽身,以五彩涂面,边燃放烟火,边驱牛马而行。魏兵目瞪口呆,以为诸葛亮有神鬼相助,不敢追赶,诸葛亮轻而易举地获得许多粮草。这么神奇的运输工具,在当时可算是巧思绝作了,因而有诗赞曰:“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由于《三国演义》描绘得太奇妙,以致于不少人认为,所谓木牛、流马纯系小说家的杜撰。

查考史书,可见诸葛亮确实制造过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兴)九年(231),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没有《三国演义》描绘得那么神奇,但从中可见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