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说“唯有读书高”却又说“百无一用”?

在古代,读书一直被视为高尚的行为,许多人都奉行“唯有读书高”的信条。然而,也有人认为读书无益甚至“百无一用”。那么,为什么古人会出现这种矛盾的观点呢?

我们需要看到古代读书的背景。在古代社会,读书是一种贵族的特权,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是出身于有钱有势的家庭。因此,读书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读书人也常常被认为是高雅、有文化的人。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读书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读书虽然可以让人变得有文化,但并不能直接带来实际的益处。在古代社会,实际的益处往往包括金钱、地位和权力等。因此,这些人认为,虽然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有文化,但并不能让人获得实际的利益,因此“百无一用”。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略读书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在古代社会,读书人往往能够成为官员或者文人,因此他们的文化素养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读书人,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欣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书还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广泛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在古代社会,知识的获取往往是非常困难的,而读书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

古代人对读书的评价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有文化,但并不能带来实际的益处,因此被认为是“百无一用”。但是,读书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读书的正面和负面,而不是一味地夸大或者否定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