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东魏和西魏北齐历史
- 南北朝各时期实力变化
- 北魏为何会分成东魏和西魏
- 南北朝国家实力排名
- 西魏东魏是什么
- 北魏西魏东魏的区别
- 高欢为什么不如宇文泰
- 高欢为什么不如宇文泰
-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和北魏哪个厉害
东魏西魏是在瓜分北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两个国家,而北齐是篡位东魏以后改称齐的,为方便区分南北方的两个齐国(朝),故称北齐
南北朝各时期实力变化这期间,南方依次出现了宋,齐,梁,陈,北方则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虽然偶有相互攻伐,此时的南方和北方好像变成了两个彼此平行的世界,不记得它们曾经同属于一个王国。
前后400年的大动荡,大分裂固然有北方民族入侵中原的原因,但南方地区经济实力已经足够撑起强有力的割据政权,总的来说还是南方的经济实力更胜一筹!
北魏为何会分成东魏和西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第一政权北魏灭亡,享国一百四十八年。不过有意思的是,北魏的灭亡不是被权臣篡位,不是被起义军推翻,不是被敌国所灭,而是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主要是因为高欢和宇文泰争权而造成的。
高欢掌握朝政实权,随意立元氏宗室为帝,孝武帝不甘心作为傀儡,投奔了远在长安的宇文泰。
后来双方愈演愈烈,北魏最终也分成了东西两魏。
因为公元531年,高欢乘机攻占洛阳,控制了北魏朝政,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同年,高欢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东魏政权。
公元535年,投奔宇文泰的孝武帝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由,即魏文昭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朝代,始于386年,终于534年。北魏在它的历史上分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时期。
北魏时期,由于地域广大、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等原因,政治上分裂成多个地方政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永安政变后另立政权的东魏和534年由元钦称帝后建立的西魏。这两个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互相对抗,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斗争。
其中,东魏的政治和文化更加开放,对外交往活跃,文化繁荣,儒学为主导。而西魏则相对封闭,政治上更加专制,儒学和佛学并重。
后来,由于西魏统治者武则天的威望和政治手腕,于隋朝初期完成了北方政权的统一,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开启了隋唐盛世的新篇章。
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雄踞中国北方170年。当北魏发展到中后期时,社会矛盾不断显现,最后的几十年中一直处于动乱的状态,从此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分裂。
高欢所立的孝武帝也是不甘寂寞,为了摆脱其控制,在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竟然选择出逃,而起目的地就是占据关西的宇文泰。得知消息的高欢一路追赶也没有成功,没办法只能另立孝静帝元善见为皇帝,从此高欢所控制的地区成为东魏,而接纳孝武帝的宇文泰所控制的地区为西魏。
北魏分成东魏和西魏因为北魏政权内部的重重矛盾。 高欢和宇文泰分别在邺和洛阳扶持了两个皇帝,互相攻击,而不能统一。
北魏分成东魏和西魏是因为北魏第一位统一中国北方的皇帝拓跋珪在去世后,其子拓跋晃被迫割据在河东,成立了东魏;而另一位儿子拓跋焘则继承皇位并统治河西等地,成立了西魏。
从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考虑,这种分裂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北魏而言,这样的分裂会导致各方势力和资源的瓦解和浪费。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分裂使得北魏后来的发展出现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东魏与西魏都有自身的特色和成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另一件有名的事情就北魏皇族一条铁律:皇帝册封太子之日,必须处死太子生母,就是防止后宫干政是。但诡异的是北魏是兴一后(文明太后)亡一后(胡太后)。
正式由于胡太后临朝听政,引发尔朱荣造反控制北魏。从而因出两大豪杰,权臣,大军事家高欢和宇文泰。彻底让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最终被篡位成为北齐和北周。
南北朝国家实力排名整体实力北朝强南朝弱。
一北魏,二北周,三北齐四东魏,五西魏其次宋齐梁陈。北方的朝代军事实实力整体强力,以胡人,鲜卑族统治为主,汉人大量南迁,统治中心南移。
北魏孝文帝把首都从大同迁到洛阳后,加强汉化,增进民族大一统,国力更加强大。
南朝整体实力较弱,名将不多,处于防御状态,但文化程度很高,出现偏安南方,相对稳定,形成南北对峙。
十六国”史称源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从公元304年巴氐族李雄建立成汉和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
“十六国”之后,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众所周知,南北朝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最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它起源于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结束于隋朝消灭陈国。虽然,在这一时期政权迭起,朝代时有更替,但从总体上来说,南方和北方长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因此,人们把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这其中,南朝包括四个政权: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而北朝则包括了五个政权,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晋书》奉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奉南朝为正统。
一、北魏
二、北周
三、西魏
四、北齐
五、南陈
六、南梁
军事实力的话应为北魏,具体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首先国土面积大,而且当时汉化程度还很低,胡人的野性存在的还是很大,且名将很多,拓跋焘自己就是。其余如东魏高欢时期、南朝的宋、梁,则由于国土、将领、政治方针等等原因,军事方面总有许多问题,这从他们的几次战役可以看得出。
而西魏(北周)的成功则主要托北齐腐败的政治、吏治等等,本身军事实力远不如太武时期强大。
而文化方面,毫无疑问,南朝梁,首先皇帝萧衍就是一个大文学家,他年轻时的朋友都是当世鼎鼎有名的文豪,有沈约、谢朓等人。其次他本人也重视文教,重用文人,所以梁朝的文化绝对首屈一指。
西魏东魏是什么1、东西两魏是北魏政权分出来的,其分别由两个大臣宇文泰和高欢分裂。
2、 为统一,两魏共战斗五次,分别为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和玉璧之战,除小关之战的前几次小战役为东魏胜出外,其余各战皆由西魏胜出,东魏惨败。
3、 但两魏五战并未使东魏灭亡,只是使其衰弱,东魏在公元550年被高洋所建立的北齐取代,而西魏在公元557年又被宇文觉的北周取代。
4、 东魏仅东魏孝静帝一个皇帝,共16年;西魏有三个皇帝,但主要是前面的西魏文帝,西魏统治共21年。
东魏和西魏是由北魏分裂出来的两个割据政权,它们与南朝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国时期。北魏末年爆发六镇之乱,出身怀朔镇的高欢逐渐掌握北魏实权。
魏孝武帝元修不堪忍受,率部出逃洛阳,投奔关中大将军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西魏又分别于550年和557年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北魏西魏东魏的区别北魏分裂后,分为西魏和东魏,所谓“东魏”只是与西魏相区别的称呼。东魏领有北魏洛阳以东的土地,又建都于邺城,相对西魏位于东方以东,所以称“东魏”。
1,时间先后不同。
北魏创建于公元386年,灭于534年。
西魏创建于公元535年,灭于557年。
东魏创建于公元534年,灭于550年。
2,都城不同。
北魏都城先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是洛阳。
西魏都城是长安(今西安)。
东魏都城是邺城(今河北漳县,大名县一带)。
西晋灭亡后,北魏建立,其国号原来叫“魏”,为了同南朝区别,故称“北魏”。
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因为东魏首都在邺,位置在东,故称东魏;而西魏首都在长安,位置在西,故称西魏。
高欢为什么不如宇文泰高分指挥能力和战斗能力与宇文泰相差并不算太多。但是他并不擅长内政治理,而宇文泰不仅军事指挥能力强,而且基本内政,所以说高欢不如宇文泰。
高欢和宇文泰这对南北朝时期的枭雄,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老哥俩到死谁都没把谁给吞并了。后世大家都说宇文泰强于高欢,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说高欢不如宇文泰
一、轻敌。二人在交手初期,高欢所在的东魏的实力是远高于宇文泰所在的西魏的,但是在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因其与部下的轻敌而战败,导致军力下降,使东西两魏实力逐渐拉平。
二、部下不如人。高欢和宇文泰都是识人之人,但是在战争中二者部下的表现却是大不相同。在邙山之战中,宇文泰败给了高欢,彭乐奉高欢命追击宇文泰,但架不住宇文泰的哀求与金钱攻势,便放其逃命去也,气的高欢要砍了彭乐,在大是大非面前拎不清轻重的部下实在是有损高欢的威名。而在河桥之战中,高欢虽然是战胜方,但也是惨胜,因为他损失大将高敖曹,军事高层的牺牲可比兵士的死亡严重多了。
三、子孙教育不如人。查看高欢的家庭成员,你会发现高家真是个大家庭啊,大小老婆一大堆,生的孩子一大堆,窝里斗忙的很,上位者能力是有一些,能斗到最后的能是平庸善类吗?那真是一个赛一个的凶残很戾,残害完自家人残害广大老百姓,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凶名的。再看看宇文泰的儿孙,博学的有,勤俭的有,能力都很强有野心有魄力。最后宇文泰的四儿子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了高欢的孙子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可见家教是有多么的重要。
高欢为什么不如宇文泰高欢和宇 文泰都是北魏末期的枭雄,两人可以说是北魏的终结者,高欢建立了东魏,后来其子高洋称帝改国号北齐,宇文泰建立西魏,后来其侄子宇文护改国号为北周,两人作为北齐和北周的开创者,能力上不相上下,只不过宇文泰的子孙比较争气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和北魏哪个厉害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众所周知,南北朝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最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它起源于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结束于隋朝消灭陈国。虽然,在这一时期政权迭起,朝代时有更替,但从总体上来说,南方和北方长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因此,人们把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这其中,南朝包括四个政权: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而北朝则包括了五个政权,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晋书》奉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奉南朝为正统。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实力的此消彼长。
自从东晋建立以后,皇帝就居住于南方,因为北方尚未收复。为了收回北地,王、谢、桓、庾四大家族曾数次发动北伐战争。公元311年,大将军祖逖率兵夺回河北,后来,因为受到朝臣的挤兑和皇帝的猜疑,祖逖患上了重度忧郁症,并去世了。这使得国家统一大业未能完成。
在这之后,士族们以北伐作为增加家族地位和名声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说,桓温三次出兵征讨北方,进入关中地区和河北一带,收回洛阳城。然而,他却未能巩固北伐成果,致使再一次失去之前收回来的城池。在这段时间里,南北政权的实力相差并不大,全国整体局势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公元383年,前秦南下,接连收复南方城池,大有统一中国之势。这不仅标志着东晋建国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的到来,而且,还打破了南北平衡的局面。为了巩固统治,宰相谢安任用人才,命谢石和谢玄二人率兵支援前线,抵御前秦。于是,东晋于淝水一带打败前秦,取得了暂时胜利,史称“淝水之战”。
由此,刚被前秦统一的北方再次分裂。趁此机会,东晋收复徐、兖、梁等六个州县。就这样,原本北强南弱的局势陡然发生了转变。此时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然而,东晋不仅没有继续进攻,收复失地,反而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内部统治矛盾。
最后,南方爆发内战,孙恩、卢循接连起义反抗统治。对此,刘裕出兵镇压动乱,并借此机会在军中立下了一定的威望。不久后,他杀了企图篡位的桓安,把控朝政,恢复了正常的统治。一时之间,刘裕在朝中的地位突飞猛进。当东晋内乱的时候,北方正处于混战时期,因此,北方无暇出兵南下。
不久之后,刘裕重整内政,推行新政,这使得东晋的实力迅速恢复。但是要注意,在这个时候,中国局面依然是南强北弱。
公元416年,刘裕率军北伐。王镇恶、檀道济和沈田子等将军各自率领军队进攻后秦。在征伐途中,刘裕等人先后收复了滑台、许昌和洛阳等军事要地。次年,刘裕攻入长安,杀了后秦皇帝。就此,后秦正式宣告灭亡。夺得关中以后,刘裕计划借着这大好势头一举歼灭北方政权,统一中国,实现汉高祖那般宏图大业。然而,事情却突然在这时出现了岔子:留守南方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了,东晋无人主持大局。
对此,刘裕很是担忧。他担心一些不轨之人会趁机夺权,而且,军中的将士们普遍思乡,无心继续打仗。面对这种情况,刘裕只好下令撤退。对此,百姓十分失望,因为关中流民本以为可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而城中百姓则以为这乱世终于可以结束,和平即将到来。为了劝说刘裕继续进攻,百姓相继进入军营挽留他,但是,此时刘裕的心思并不在这里。
因此,三言两语安慰好百姓之后,刘裕就带着大部队回东晋了。就在这时,北方政权重整旗鼓,攻占关中。由于缺乏支援,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和蒯恩等将领相继为国殒命。回到东晋以后,刘裕再次整顿政治,肃清官场。这时,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公元420年,刘裕废黜恭帝,改“东晋”为“宋”,即宋武帝。
两年后,宋武帝病逝。刘裕的两个儿子先后登基,最后皇位传到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手上,即宋文帝。
北魏得知刘裕去世的消息以后,立刻派人拦住准备回国的刘宋使者,并出兵攻打刘宋。于是,刘宋和北魏在河南地区爆发了一场大战,即:魏宋河南大战。由于,宋文帝刚即位,所以,政权不稳,刘宋军队得不到檀道济和刘粹等将领的支援。最后,刘宋不仅大败于北魏,还失去了湖陆、项城等地。攻占河南以后,北魏停止攻击,转而巩固得到的城池,以此避免拉长战线,导致城池复失。
等巩固好皇权以后,宋文帝开始准备收复河南一战中失去的城池。公元430年,北魏与少数民族柔然对战。为了增加兵力,北魏将部分驻扎在黄河以南地区的军队调至战争前线。趁此机会,宋文帝果断出兵夺城。一时之间,北魏受南北夹击,难以抵抗刘宋攻击。于是,北魏撤兵至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七月,刘宋收回河南重镇。
就在这时,将军到彦之做了一个错误的军事决定:命军队沿着黄河摆阵,以防北魏进攻。对此,旧将王仲德劝说他:“这样的战术不但达不到想要的目的,而且还会分散军队的力量。”但是,到彦之却不听他的,依然坚持一己之见。十月,北魏渡过黄河,进攻刘宋。由于军队分散,难以抵挡北魏来势汹汹的攻势,所以,不久后,北魏接连攻占金墉、洛阳和虎牢等城池。
面对这种情况,到彦之十分恐惧。为了保命,他一路南逃,直到抵达历城才停了下来。然而,到达历城以后,到彦之仍然害怕北魏军会追来。于是,他命士兵们脱下盔甲,烧毁船只,步行至彭城。十一月,为了挽回败局,宋文帝册封檀道济为都督,并命他率军北伐。公元434年,檀道济等将领率军前往滑台支援。途中,援军先后两次击败北魏军,斩杀济州刺史。同年二月,檀道济等人抵达济上。
随后二十多天,檀道济共与北魏军交战三十余次,其中,大部分战争都是檀道济获胜。当到达历城时,北魏将领偷偷派轻骑烧了檀道济的粮草。这使得檀道济军队严重缺乏粮食,不得不撤军。就这样,刘宋这次北伐失败了,南朝开始呈现出颓败之势。公元450年,刘宋与北魏之间再次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历史上著名的:元嘉之战。
那年,北魏不仅向刘宋发起挑衅,写了一封侮辱信给宋文帝,还出兵十万进攻河南汝阳。随后,刘宋开始准备战争事宜。同年七月,宋文帝派东西两路军队对抗北魏。名将柳元景带领的西路军势头强劲,不日就将北魏军退至关中地带,而王玄谟率领的东路军则进展十分缓慢。王玄谟这人只会纸上谈兵,根本就不懂得变换,他数次回拒部将正确的建议,坚持己见。
这使得刘宋不仅攻不下滑台,还错过了讨伐北魏的最佳时机。后来,北魏的援军到达,无奈之下,王玄谟只好下令撤兵。失去东路军的照应以后,西路军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北魏的攻势,只好跟着撤退。至此,刘宋大败。获得胜利以后,北魏乘胜追击,一连攻下了刘宋多座城池。与此同时,北魏扬言:“冲进建康,杀死皇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刘宋朝廷震惊,连忙加强建康六百里之内的军事防御。
见此,北魏军便在两淮地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次年,由于缺乏物资,北魏军只好撤退。就这样,元嘉之战结束了。
经历了这场战争以后,刘宋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南朝实力再也比不上北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