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27史谁修的
- 史记与汉书在史学上的重大贡献
- 史记是人物传记吗
- 史书必读十大经典
- 三国中谁字子云
- “卫鞅师承何人,鬼谷还是尸子”出自哪本书
- 我国第一部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述历史的著作
- 汉书是由谁编撰
- 张衡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吗
柯劭忞
二十七史,中国从汉代官方撰写的二十七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697年),止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计3862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再将两书都列入,则形成“二十六史”,再将新中国成立后写成的《清史》列入,则形成“二十七史”。
明朝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又把已经散佚的《旧五代史》根据《永乐大典》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很多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二十六史”。若再将《清史》列入则形成“二十七史”。
古人编写史书有多种体裁,“二十七史”是采用纪传体。这种史学体裁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本纪”的内容是围绕帝王,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在全书中的篇幅最多。在“二十七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27史柯劭忞修的。
柯劭忞(1848-1933)字风荪、号蓼园、室名岁寒阁。山东胶州人,清末民国官吏、学者。光绪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清史馆代馆长、总纂。治学广博,尤精元史,他独力编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学术成就为人们肯定。
史记与汉书在史学上的重大贡献史记与汉书的文学贡献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汉书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史学著作之一,它最大的成就在于开创了断代纪传体,这就如同《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一样。
断代纪传体就是以朝代为断限的一种记叙史实的方式,而从班固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大部分史书也都带有一些断代史的性质在里边。
《史记》是由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贡献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史学贡献
开创断代史体例
首先,《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 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 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朝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学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 典章制度的 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 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 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史记是人物传记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中国历史编写的先河,被杜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录了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光武帝刘彻太初四年的3000年的历史,准确的说是一部历史巨著,是每一个学习历史人必须要阅读和掌握的著作。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排名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二十四史后二十史还包括,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史书必读十大经典以下这几部比较经典,推荐给大家
1、史记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2、资治通鉴
在中国最好的史书排行中能与《史记》能一较高下的只有这部《资治通鉴》,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3、汉书
《汉书》是中国著名的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都收录其中。
4、后汉书
本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全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5、三国志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关于三国最有名的史书就是这部《三国志》了。本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经典史书之一,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在二十四史中非常罕见。
7、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部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的古代重要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书中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8、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而且本书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9、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10、战国策
《战国策》。本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11、国语
《国语》是非常有名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2、隋书
《隋书》是中国史书中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部,由唐代魏征主编,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本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在正史书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史记
史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部记载着从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历史的经典史书巨著,也是一部有着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特点的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在我国文学史、史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时间为纲记载着16朝1362年历史的中国最好的一部史书。是由司马光编撰的史料充实、叙事详明、脉络清晰、体制严谨的史料文献,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3.汉书
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编撰的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编著的二十四史之一,并于史记、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记载着西汉汉高祖元年至新莽王朝帝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4.后汉书
后汉书是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所编撰的记载着东汉历史的史书,记述的是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计195年的史实,是利用这严谨有序的笔法描写着东汉兴亡历史、社会民情百态的史书。
5.三国志
三国志这部完整的记叙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历史全貌的三国有名史书,是现代人公认的可以与史记、汉书并称的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史学界还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一部诞生在唐宋以后的唯一一部私修正史,也是一部仿照春秋笔法编著的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典史书,欧阳修为这部史书的作者,并因简洁的文笔和生动的叙事因此在二十四史中较为少见。
7.尚书
尚书这部儒家的经典研习书籍,是研究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皇室历史的古代重要史书,其中记录者的帝王言行和思想倾向,对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这部著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8.春秋
春秋是中国的首部编年体史书,是讲述着周朝时期鲁国国史的中国古代经典儒家典籍,而这部著作中利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孔子深刻的政治思想,是先秦孟、荀、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
9.左传
左转是一部由左丘明著写的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原名为左氏春秋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学子重要的研习史书,这部著作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10.战国策
战国策又被称为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但原作者不明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多以战国时代为主,成书年代大约确定在秦朝统一之后,全书共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等十二国的策论,目前现存497篇,起于的在宋代早就有不少的缺失。
大家都在看
最值得阅读的10部古书
《三字经》,顾名思义,三个字就是一句话,虽然概括性很强,但却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如此短小、浅显的内容非常适合幼儿学习,是孩子启蒙时最好的书。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视野,背诵《三字经》,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高其智力。
《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本书会提醒和启发现代人有时候会忽略的`一些接人待物的细节。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涉及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等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两千多年来它所传达的思想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就是水浒传里血腥东西太多了,对小孩子影响不好。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三国里阴谋太多,人老了历经沧桑不愿意再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多看看会有启发的。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开阔眼界,这是对世界的另一种思考。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不能因此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庄子》,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唯一的出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在喧闹的世界里,庄子创造了一片净土。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班固: 《汉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欧阳修:《新五代史》
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详实。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5、黄宗羲:《宋元学案》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在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中谁字子云张津(?-?),字子云,东汉末年荆州南阳郡人,官至交州牧。灵帝驾崩之后,成为促成何进和袁绍联手讨论谋杀宦官的关键人物。之后,先后担任交阯刺史和交州牧。最后,受到部将的杀害而去世。在历史书籍《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有他的相关事迹的记载,却没有为他撰写的传记。
如果是子云的话,应该是扬雄,不过不是三国时期的.是西汉时期的.《蜀都赋》很有名.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西蜀子云亭,就说的他.
“卫鞅师承何人,鬼谷还是尸子”出自哪本书商鞅的老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公叔痤和尸子的可能性比较大。不可能是鬼谷子。鬼谷子最出名的学生只有孙膑和庞涓、苏秦和张仪。如果商鞅是鬼谷子的学生,不会没有记载。
商鞅信奉的是西河学派。而公叔痤正是西河学派的杰出代表。且商鞅年轻时期就拜在公叔痤门下做门客,且很受公叔痤欣赏,并在魏王面前大力举荐。因此,很有可能是公叔痤的学生。
尸子,战国时思想家,魏国人,一说鲁国人。明于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刘向曾说:“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卒,因葬蜀。”这里边提到尸子曾经做商鞅的门客,并且在商鞅执掌秦国的时候为他出谋划策。因此,很可能也是商鞅的老师。《三国志》中没有明白地说过诸葛亮的老师是谁,但从种种迹像来推,还是不难知道的。
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荆州,交游甚广,和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乃至岳父黄承彦等经常交流,这些人不能说是诸葛亮的老师,也在师友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肯定的。
但如果要说真正的师承,却还要推得更远一些。诸葛亮是琅琊人,琅琊过去是齐国的地方。诸葛亮青年时自比管乐,又好为《梁父吟》。管仲是齐国的贤相,乐毅是占领过齐国大部分土地的名将,《梁父吟》虽然模糊,但现存的一首讲得正是齐国名相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从这些迹像看,诸葛亮的齐国情结是很浓厚的。
齐国的首任国君是姜太公,传说中太公和周文王周武王的关系,也是一个君臣典范,孔明的出山,正巧和姜太公相似,不过也就是凑巧罢了。姜太公帮文王武王出谋划策和领兵打仗就不用说了,封到齐国以后,也是很有作为:“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其办法,首先是要自己专政,然后是修内政,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而齐桓公则闲在宫里寻欢作乐。
乐毅为燕伐齐,提出的办法是自己挂帅,纠合五国兵力,联合起来伐齐。
晏婴在齐国执政,也有很多贡献,而且有外交上的才能,能说会道。
这四个人的故事为人们熟知,不心细讲,而且太公、管仲、晏婴都有著作传世。太公的兵法不知是真的是假的,而《管子》和《晏子春秋》算是比较可信而又详尽的著作,乐毅不知有没有书,但文章传世是真的。孔明生活的时代,读到这些著作应该不难,而且司马迁的《史记》里都有这些人的传记。孔明自比管乐,好为《梁父吟》,则可以肯定熟读了这些著作,并且心向往之。
从孔明的行为看,也很像这几个人。《隆中对》有似太公对文王,游说孙权有似晏子使楚,内修蜀政则似太公管晏,东和孙权联兵伐魏则有似乐毅。所以说这几个人是孔明的老师,应该没有问题。
但孔明还另有家学,可以解释他的执法用刑。孔明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汉书》中有诸葛丰传,是一位类似于包公的人物,执法很严,为抓一个犯法的宠臣竟敢追到宫里去,最后竟以此丢官。诸葛丰也是孔明的老师。
我国第一部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述历史的著作答:我国第一部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述历史的著作《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录了从轩辕皇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间的史事。《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写得十分好看,其中的刺客列传有经典武侠小说的风骨。
除此之外的史书还有编年体,一年年写的;还有纪事本末体,顾名思义写事的,只有史记是属于纪传体
汉书是由谁编撰《汉书》编撰的作者是班固。
班固是东汉时期与司马迁齐名的一位史学家,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受家庭熏陶,幼时即通文墨,博览群书,熟读儒家经典著作。
他编撰的《汉书》是《史记》之后我国又一部较为完整记录史实的著作,为后世了解汉史提供了重要的古籍资料。班固创作《汉书》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继承父亲班彪的遗志,续写《史记后传》,之后因为窦宪之案被牵连入狱后去世,《汉书》被迫停止编写,之后汉和帝命令班昭继续编写,可遗憾的是未编写完毕班昭就过世了,最后无奈只能命令班昭的弟子马续继续编写,《汉书》才最终得以完成。
《汉书》记录了从汉高祖刘邦时期至王莽地皇四年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其中包括帝王公卿以及各种代表人物的传记,西汉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现状等。书中内容详尽,为后世了解历史、学习借鉴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张衡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吗不是出自《汉书》。
《张衡传》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
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