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南朝文学的发展脉络

目录导航:

  1. 魏晋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 中国南朝的诗文总集
  3. 东晋之前的文学
  4. 西洲曲南朝乐府分为几个层次
  5. 南朝文艺批和理论批的主要论著
魏晋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历时约400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历时约400年!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这一时候的代表作家包括曹氏父子即三曹,还有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蔡琰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为主,诗风大都慷慨激昂,悲壮但刚健有力,史称“建安风骨”。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贤”(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

处在魏晋换代之际的正始文学,被司马氏掌权后形成的政治恐怖所影响。这一时期的文人面对政治的黑暗,选择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做消极抵抗,这一时期的文学

也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只是与慷慨悲壮的建安文学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多是忧生的嗟叹。

两晋文学又分为东晋文学和西晋文学。东晋文学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在语言上有了新的探索,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

这一时期对门阀制度的抗议、寒士不平之鸣的作品尤其突出,成为富有光彩的亮点。

东晋文学最富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是南朝的谢灵运和齐代的谢眺。

最有成就的田园诗人则是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擅于从日常的小事情中挖掘出诗意,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高境界。

在南北朝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北朝民歌,这个时期还出现出现了南北方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一点在南北朝民歌上有很好的体现,南朝民歌大都反映的是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风格清丽婉转,而北朝民歌则反映着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风格粗狂刚健,这些都与当时南北方的社会现实有关。

中国南朝的诗文总集

一、中国南朝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二、《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四、这部书共收录作家一百三十家,上起子夏、屈原,下到去世于526年的陆倕。

五、《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

六、全书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七、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

八、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九十种左右,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诗以唐为尊,唐代是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足以代表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古风、乐府、律诗、绝句,各种体裁各有风格;边塞风光、田园山水,各得其味;浪漫飘逸者如李白、现实批判者有杜甫、乐府通俗者如白居易。

唐诗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过唐诗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魏晋时期,诗歌的体裁、声律、句式等都在慢慢发展,至南北朝时已有四声八病之说,尤其是当时有名的“永明体”,注重声律齐协、对仗工整,已现唐代格律诗的雏形。

一些山水诗写景自然,意境也颇含蓄隽永,与唐诗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

南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南朝文人诗歌,其成就远远超过北朝,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

南北朝指从东晋灭亡到隋统一(420~589)的170年时间。

这时南朝相继为宋、齐、梁、陈。

北朝则自北魏统一北中国(439)起,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相继为北齐、北周所代,最后均为隋所统一。

东晋之前的文学

文史不分家,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必然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沿革。这个时期朝代众多,时间跨度大,文学体式多样,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历时四百年,这时的社会也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历时情况复杂,而文学的发展在这个时代,是熠熠光辉的"文学自觉的时代"。

先说发展脉络,以时间为线。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是从建安时开始,分别有以下几个阶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宋齐梁陈以及北朝文学这么几部分。

一、建安文学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建安文学形成的温床。公元196年,曹操勤王,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196~220),这时候的曹操,实际上已经是北方的统治者。社会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大一统的局面,建功立业,拯济天下成为此时创作的主流。汉末以来,文章渐趋华丽,文学的美学也开始自觉。加之统治者爱好文学,(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时的文坛是以三曹父子为核心的建安文学,建安七子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团体,他们分别是: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三曹"和"七子"的并世而出,也为中国诗歌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新的美学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华丽婉约,曹植"体被文质"。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这样评价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二、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依然是以年号命名,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汉。227年,曹丕死,曹睿继位。240年,曹睿死,八岁的齐王曹芳即,改元正始。接下来就是曹魏和司马氏的PK大战,这场大战持续时间从247到260整整13年,打了六个回合,每次都是曹魏人士被大量杀害而告终。而且两大集团的纷争主要发生在上层集团内部,,衣服与各个集团的文人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介入,司马氏集团常以不孝的罪名剪除异己,名教的虚伪性暴露无遗。这场政治斗争的结果是:不但消除了建安时期人们的奋进精神,影响了文人立身行事的态度,也彻底改变两汉以来的思想面貌,又阐发出玄学。正始时期的社会黑暗也使得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偏向于隐晦曲折。正始间文人大多韬晦自全、佯狂避世,这其中最为有名的文学团体是竹林七贤,《三国志》中将"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与建安七子的拯时济世不同,有放浪形骸如刘伶者,有发言玄远如阮籍,也有像嵇康这样刚肠嫉恶的人。其中,阮籍和嵇康的诗最为有名,阮籍作82首《咏怀》,是为政治抒情组诗,他的诗风隐约曲折;嵇康的四言诗成就较高,如《幽愤诗》。刘勰《文心雕龙》评二人诗风为"阮旨遥深,嵇志清俊"。

三、西晋文学

公元256年,晋武帝以晋代魏,太康年间(280-289),进一步统一中国,西晋社会出现繁荣的局面,这个时期门阀制度也确立起来了,士族享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特权。这时的文人还停留在之前的政治阴影中,文人和文学都呈现的共有特征是:不问政事,明哲保身。士族拥有多重特权,文化领域自然也不放过,由于士族的身份,他们有条件把玩文学,开始追求形式的华美,也大量习作拟古诗。这是西晋文学的又一特点"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此时期的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尼、潘岳)、"一左"(左思),玄言诗作者有郭璞。

四、东晋及南北朝文学

西晋统一未及十年,发生了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乘机进入中原,北方的中国再度沦为战场。公元317年,晋王室南迁,这便是东晋。420年刘裕废晋自立,史称刘宋,接下来依次为齐,梁,陈,这是南方。此时期的文学以南方为主,由于北中国的长期战乱,文学得不到长足发展。而南方,由士族文学成为主流时,田园山水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显示了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的转变和突破。特别是出现了陶渊明和谢灵运这样的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这对中国山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齐梁陈时代的文学又不同于晋宋文学,李谔上书隋文帝说:"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竟一韵之巧,争一字之奇。"这个时期,还产生了宫体诗及骈文,南朝文学由此进入刻意求工的境界,随之而产生的还有渐趋成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诗品》,《文心雕龙》。

北朝文学就是在南朝文学贵族化和宫廷化之后崭露头角,并显示出南北合流的趋势。北朝文学风格更偏向于朴实、厚重。就文学创作来说,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之后比较集中出现的又一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新的发展。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再说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成就:

1. 曹丕《典论·论文》。作于建安后期,它是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的多篇论文,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一共有五卷二十篇,这部文学论著在总结当时文学成就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鉴赏标准,开创了文学批评之风。

2. 陆机《文赋》。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写成此书,意在针对当时"文不逮意"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创作构思和写作的方法技巧。

3. 钟嵘《诗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评论专著,作者钟嵘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这部著作将当时的和之前的诗人排列为三等,即上品、中品、下品三类,详细说明了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诗歌特点,艺术成就和作家间的继承关系。

4. 刘勰《文心雕龙》。此书作者刘勰,32岁开始创作,历时五年,《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多角度对文学的起源、流变、构思和创作进行讨论,概括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风格,集前代文论之大成,开后代文论之先声。

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主要成就是诗歌。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生戎马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

他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旧题抒写实事,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年轻时显示出文学才华,他的一生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

西洲曲南朝乐府分为几个层次

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全诗写一个女子从春到冬、从早到晚对情郎的刻骨相思。可以分为五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两桨桥头渡”,写女子想折梅遙寄情郎,以表相思。第二层从“日暮伯劳飞”到“出门采红莲”,写从夏到秋的日夜相思。第三层从“采莲南塘秋”到“仰首望飞鸿”,写夏末初秋时采莲怀人。

第四层从“鸿飞满西洲”到“海水摇空绿”,写秋天女子登楼遥望,却盼不到一纸书信。第五层从“海水梦悠悠”到结尾,写现实希望的破灭而转为梦中相思相会。诗中的女子四季相思,早晚相思,连绵不断,感情细腻缠绵,十分动人。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具体作者不详。《玉台新咏》中认为作者为江淹,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作“晋辞”,《古诗源》认为其作者是梁武帝萧衍。[1][2]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

南朝文艺批和理论批的主要论著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批评的篇章和著作是曹丕《典论·论文》 、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萧统《昭明文选》。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具有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经过萌芽、开创、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中心在江南。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成就,南朝远远超过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更是如此。扩展资料这一进步,也普遍反映在当时的史学著作中。

如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认为文学创作不同于经史之作,其特点是“直举胸情,非傍诗史,……高言妙句,音韵天成”,并认为谢灵运的创作是“兴会标举”。

《文选》李善注:“兴会,情兴所会也。

郑玄《周礼》注曰:‘兴者,托事于物。’”认为文学创作是“情兴所会”的产物,既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应“托事于物”,具备具体、形象的特点。

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则认为“文章”是作者“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要“图写情兴”、“事出神思”,富有艺术想象性。

这些见解,更加切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兴会”之说,后来又发展成为“兴趣”等,对后世的诗论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批评的篇章和著作是曹丕《典论·论文》 、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萧统《昭明文选》。

魏晋以来,儒家思想有所削弱,法家、黄老、玄学、佛学等思想都曾受到重视。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加上最高统治者对文学的青睐,形势十分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文学创作的实践,必然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兴盛的主要原因。

《文心雕龙》。

作者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