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了解史记汉书的体例及其史学地位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区别
- 三国志和汉书哪个成书早
- 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的汉书后汉书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
《史记》纪传体。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纪传体,
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史学最主要的编纂形式。其史学思想和学术成就,长期地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史学的发展。《汉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区别答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是出现的时间不同,这四部纪年历史的书是按出现的年代顺序的,正好四部书衔接从西汉到三国的历史;
2书的作者不同,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3记载的年代时间长短不同。其中史记记载的历史最久远,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两千多年的历史。三国志的历史最短,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统一近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和汉书哪个成书早汉书成书早。汉书作者是东汉班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汉与西晋人。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的汉书后汉书史学双璧
在中国浩瀚的史学著作中,有两本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那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其记事始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汉书》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重要史籍。作者范晔(南朝宋),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全书共120卷,记载了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200年的历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统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