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后周几个皇帝
- 柴荣为什么不换年号
- 后周皇帝为什么葬在新郑
- 南唐和后周是同一个时期吗
- 郭威为啥要杀赵匡胤
- 辽国开国皇帝与宋朝的关系
- 赵匡胤的庙号,年号
后周有三个皇帝。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951年2月13日),郭威代汉称帝。自称周室之裔,虢叔之后,故国号周。都开封(属河南)。史称后周。显德七年正月甲辰(960年2月3日),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于权臣赵匡胤,后周灭亡。
柴荣为什么不换年号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曾跟随养父郭威南征北战,建立后周,被立为皇储。郭威驾崩后,继位为帝。在位期间,收复失地、减少赋税、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深受百姓拥戴,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那么,又是怎么改成柴荣的呢?历史上,他到底该叫“柴荣”还是“郭荣”呢?
当然,将他列入柴姓名人录,柴氏后裔祭祀他,这没问题。从血脉上讲,他的确是柴家的儿子,是柴氏后裔的骄傲。不过从称谓上讲,他“必须”姓郭而不姓柴。
首先,在宗法上,郭威在建立后周第三年,诏命郭荣为开封尹、封晋王,确定了他的皇储地位。作为皇储,他奉祀的必定是郭家宗祠,否则宗法不容。他的皇位是后周太祖郭威传给他的,从血缘上他只是郭威的内侄而已(没有血缘关系),郭威虽然儿子都死了,但还有一个外甥李重进。如果称他为柴荣,便失去继承皇位的正当性。
其次,郭荣登基后追封遇难皇属,是“先封太祖诸子”,再封自己的儿子,以此表达孝诚。世宗继位后不曾与柴家生父见一面,待之以“元舅”之礼而已,也不曾封亲兄弟为王,加以权柄重用,严守自己身为郭家嗣子的本分。说明他始终自认郭家子弟。
再次,其在位期间从未封柴氏族人为皇族,更不要说改回本姓“柴”了。不管正史野史,也没有任何关于世宗复姓的记载。最后,世宗横扫江南,南唐主李璟主动去帝号、改名李景来求和。为什么改名?这是为了避郭威高祖父郭璟的讳,充分说明世宗仍然姓郭。
因此,世宗改回本姓之说,于宗法不容、于情理不合、于史籍无稽。那么,“周世宗柴荣”这个说法又是怎么兴起来的呢?我认为,把明明白白的“郭荣”改成“柴荣”,很有可能是宋朝史官篡改历史的产物。
从“杯酒释兵权”“刀光斧影”可以看出赵宋皇家的狡诈。赵匡胤篡位后,“窃国”的形象在百姓眼里是抹不平、擦不掉,有刻意淡化郭威、郭荣父子痕迹、抹去世宗影响力的需要。将“郭荣”改成“柴荣”,无非是为了削弱周世宗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变相加强赵宋王朝取而代之的合法性,即:柴可代郭,赵亦可代柴。因此,将后周世宗的名字叫做“柴荣”,完全是赵宋王朝为了将取代后周变得合理合法的骗局罢了。
世宗儿子二十岁年纪轻轻死得不明不白,其他子嗣不知所踪。为掩人耳目,替郭家续香火,从世宗本家旁支中找到个人奉周祀,直接将世宗改回柴荣。从此, 世宗形象进一步淡化,姓名也多沿袭柴氏族人称呼,因此“柴荣”二字,反倒成了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号了。
后周皇帝为什么葬在新郑因为后周皇帝柴荣的养父周太祖郭威墓在新郑,所以后周皇族的王陵在那里,赵匡胤是柴荣的大将,后来兵变夺了后周母子的皇位,过意不去,封柴家为王,柴家在北宋时出国很多大将,死后也要葬在那里,宋人自认为是后周的人,也喜欢葬在那里。
南唐和后周是同一个时期吗是的,南唐的前身就是杨行密所建立的南吴,南唐太祖李昇是当初杨行密在攻打下扬州之后所领养的孤儿,后认其为养子,由于杨行密诸子不容,将他托付给权臣徐温。而当时后汉政权正好被郭威所篡夺,改国号为后周。
是的,都属于五代十国时期。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传三世三帝,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后周(951年—960年),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共历三帝,享国十年。
郭威为啥要杀赵匡胤郭威要杀赵匡胤是因为赵匡胤威胁到了郭威的皇权。赵匡胤是后周大将,是禁军首领,位高权重且有蔑视皇权的兆头,郭威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才决定要杀赵匡胤
辽国开国皇帝与宋朝的关系辽国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辽国、宋朝直到公元960年才建立,两者两有关系
乾祐三年,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大将郭威,结果,郭威被逼上梁山,于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不久,隐帝兵败为人所杀,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
追溯宋辽之战的起源,还要说到赵匡胤在讨伐北汉时与契丹发生的摩擦。双方经过了数次小规模战争,互有胜负。太平兴国四年,赵匡胤召见文武百官,商讨攻灭北汉的方针。虽说,许多朝臣反对讨伐北汉,但是,在主战派的坚持下,朝廷最终通过了进攻北汉的决议。
随后,契丹皇帝耶律贤紧急召见了宋朝驻辽使臣,向其质问:“为何宋朝要进攻附庸于辽国的北汉。”宋使的回答言简意赅,直接表达了宋朝的态度:“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意思就是说:北汉倘若不顺应大势,拒绝向大宋投降,大宋势必会向其兴师问罪。如果,契丹选择坐视不管,那么,宋辽之间此前提出的和约依旧奏效,反之,大宋势必会对辽国开战。
对于辽国来说,倘若,北汉被大宋降服,那么,中原将走向统一,这是每个契丹人都无法容忍的。辽景帝耶律贤焦虑万分,千方百计地筹措援军,打算阻止赵匡胤统一中原的步伐。次年二月,宋军已做好了出征的准备,赵匡胤亲自率军前往北汉。
仅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宋军就已将北汉周遭的州县全部攻破,将北汉的都城太原团团围困。值此之际,辽国的援军终于赶来,由辽国宰相耶律沙率领的六万辽军驻扎在白马岭大涧以北,观察宋军的动向。
辽军督军翼王敌烈认为,应该直接与宋军主力交锋,凭借人数优势对宋军实施打击。耶律沙对这种冒进的方案并不认同,但敌烈却以翼王的身份强令前军渡河,与宋军守将郭进交战。平心而论,敌烈的作战方案虽然比较冒险,但若能顺利实施定,能给予宋军最大程度的打击。
然而,这位辽国大王却忽略了宋军的战斗力,致使辽军根本无法借助人数优势取胜,反倒落入下风。辽军善用的骑兵战术最忌讳正面突进,应想方设法绕到敌军侧翼或后方偷袭。然而敌烈却一心想着速战速决,命令骑兵在渡河后强攻宋军的防御工事。
郭进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军事能力绝非寻常将军可比,郭进当即采取“半渡而击之”的战术,在敌烈的先头部队刚刚登上河岸,便指挥步兵在河岸边阻击,防止敌军的骑兵恢复机动性。随后,郭进亲自率领一支精兵直插敌军侧翼。
最终,辽军进退两难,包括敌烈及其子在内的多位辽军大将均死在这场阻击中。
郭进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辽军的先头部队,而辽军中军及后军正在耶律沙的率领下渡涧。耶律沙见敌烈战死,连忙率军后撤,可惜,此时的辽军已有半数入水,根本无法收住阵型,没过多久便被郭进的军队团团围困。
耶律斜轸听说耶律沙陷入宋军包围时,当即率领为数不多的辽军前往白马岭大涧进行支援。耶律斜轸不愧为辽国大将,他并未鲁莽地入阵支援,而是命令部下沿岸射击,给耶律沙的军队提供掩护。宋军经过一番恶战后,不论士气还是战斗力均下滑。
郭进见敌方援军来袭,己方已无法及时扩大战果,便及时下令撤军。随后,耶律沙狼狈地逃回岸边,与耶律斜轸汇合。最终,郭进在重整旗鼓后,再次对辽军展开打击,致使辽军全军溃败。至此,这场白马岭大战以宋军的大获全胜告终。
这场战争使北宋结束了70余年间五代十国纷乱割据的局面。进而,挥师围攻契丹重镇南京(今北京),开始了收复燕云的北伐之战。
这就是宋辽之间首次爆发的大规模战争,以辽国的全面失败而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包块契丹大王敌烈等多名契丹高级将领遭到宋军的斩杀,辽国筹措的几万名精锐辽军战死沙场。郭进作为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者,亦通过这场大胜成为划时代的传奇大将,被后世所铭记。
在此之前,辽国纵横大漠,鲜有敌手,不论是同为游牧民族的部落还是中原王朝,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这次的惨败也使膨胀自满的辽廷进行了一番反思,辽帝深刻地意识到了中原政权的强大。辽景宗并未惩戒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主帅耶律沙,反而逐步委以重任,使其成为独当一面的辽国大将,在今后的宋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至于宋辽之间的关系,也因为这场战争而恶化到冰点。在后来的数百年里,双方结下世仇。虽然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两国关系出现了一定复苏,但是,随着金国的崛起,双方的关系再度恶化,直至辽亡于金。
赵匡胤的庙号,年号1、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2、出身出官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3、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的年号有:建隆、乾德、开宝,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后周护圣都指挥使宋宣祖赵弘殷次子,母为昭宪太后。
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北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十六年,公元960登基,年号建隆。公元963年改元乾德。公元968年改元开宝。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部将黄袍加身,篡位登基,留下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和烛光斧影的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原后周将领。公元960年受命抵御契丹及北汉联军,旋即发动陈桥兵变,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登基为帝,建立北宋,是北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庙号太祖,史称宋太祖。他的年号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建隆,乾德,开宝。
赵匡胤是宋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所用的三个年号:建隆:960年—963年。乾德:963年—968年。开宝:968年
年号指的是皇帝继位后的一种纪年法。比如贞观、万历、康熙、乾隆。之所以在明清时有人用年号称呼皇帝,是因为明清时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而在明清之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
宋太祖赵匡胤的庙号是宋太祖,赵匡胤在讨伐匈奴的途中,部下给她黄袍加身的拥护中登基为帝后,先是使用了(建隆)这一年号。建国后不久之后又使用第二个年号(乾德),最后使用的年号是(开宝)了,终其赵匡胤一生,开宝这个年号使用了数十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