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
-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
-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 恒星内部核聚变最开始过程是
1 宇宙的诞生是由于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宇宙是由一次巨大的爆炸产生的,但是具体的细节和原因还不完全清楚。
2 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初,所有物质都聚集于一个极小的点,因为密度和温度极高,产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从而形成了宇宙,同时,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其背后的物理规律和机制也在逐步展现。
3 宇宙的诞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科学领域,如天文学、物理学、宇宙学等,目前尚有很多未知的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同时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究来解答这个问题。
1 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和解释。
2 目前的宇宙学模型表明,大约138亿年前,宇宙经历了一次“大爆炸”事件,所有物质从一个极其密集的点瞬间扩散开来,形成了宇宙的初始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逐渐冷却凝聚成为星系和恒星等各种天体,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宇宙。
3 目前有很多关于宇宙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比如宇宙背景辐射探测、引力波探测等项目,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1 宇宙是在大爆炸之后诞生的。
2 根据宇宙学的理论,大约在138亿年前,宇宙处于一个无限高温和高密度的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状态发生了不稳定性,于是宇宙开始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逐渐变得稀薄。
3 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物理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而宇宙的发展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起源和演化。
1. 宇宙从无到有的过程被称为大爆炸理论,这表明宇宙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从一个非常小的空间扩张而来的。
2. 目前,大部分科学家都支持大爆炸理论。
这一理论得到了多项观测结果的支持,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3. 宇宙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等,这些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来解决。
1 宇宙是通过大爆炸诞生的。
2 相关的宇宙学研究表明,宇宙在大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中诞生,一开始只是一团非常小的、极为稠密的物质和能量,然后开始膨胀,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宇宙。
3 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需要结合大量的物理学、天文学等专业知识来深入研究。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宇宙原是一个点,即无空间时间也无质量,更没有物质,大爆炸产生了宇宙,有了时空和质量,形成了恒星为主膨胀中的宇宙。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创世纪:物质战胜了反物质
0秒
宇宙诞生
138亿年前,大爆炸发生,宇宙从中诞生。那时的时间、空间、能量处于一种目前物理学无法描述的不可分的纠缠状态。
10^-40秒
基本力开始作用
第一种力——引力——开始出现。接下来是另外三种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它们将支配粒子的行为。
10^-30秒
物质和反物质出现
空间突然暴胀,在其内部形成物质粒子和反物质粒子(完全相同,但携带的电荷相反)。当物质颗粒遇到与它对应的反物质时,二者湮灭在一道光束里。
10^-27秒
中微子打破宇宙平衡
日本一项实验的首批数据表明,一些粒子衰变时可能发生了微弱的不平衡,它们就是重中微子。这种作用使轻子(电子、μ介子、τ介子)或反轻子诞生,但比例不对称:对应着100000个反轻子,形成了100001个轻子。所以物质略多于反物质。这个微弱差异将成为关键。
我们的世界诞生
10^-11秒
这种不平衡被传递给夸克
轻子转化为夸克,反轻子转化为反夸克……中微子导致的不平衡被传递下去:夸克略多于反夸克
10^-6秒
再传给质子和中子
温度降到足够低,使夸克能够转化为质子(p)和中子(n),即原子核的组成成分。反夸克则形成反质子和反中子……不平衡一直传递下去。
10^-4秒
发生大湮灭
物质和反物质湮灭(发光)。中微子不对称反应产生的多余量成为决定性因素:剩下了一丁点物质。更精确地说,每10立方米的宇宙有1个核子(质子或中子),而在湮灭以前,每立方厘米有1040个核子。
10^-3秒
只剩下物质
所有反粒子被摧毁。只剩下物质颗粒,它们逐渐形成原子,然后形成恒星、行星……
如果没有发生反应大爆炸可能形成数量完全相等的粒子和反粒子。它们相遇、湮灭,每次施放一道光。宇宙的历史可能短暂结束:大爆炸过后10-3秒,宇宙就完全不存在任何物质,只留下光,而光也将随着宇宙膨胀逐渐减弱。一个无聊的世界……
如果反应有利于反物质
或将形成一个反世界,即我们世界的完美镜像:反原子、反分子、反恒星……不过,如果反物质是“反引力”的呢?因为我们今天还无法得知,反物质是否像物质一样陷入时空,还是产生相反结果。反粒子可能不会相互吸引,而是相互排斥。如果情况如此,在反物质组成的宇宙中,粒子可能相互远离。比起没有反应也好不了多少……
撰文 Mathieu Grousson
编译 周佩琼
恒星内部核聚变最开始过程是主要的氢聚变类型有两种,轻恒星的聚变形式是 氢-氢 聚变为主,而重恒星的氢聚变形式是以 碳氮氧 循环为主。我们的太阳是轻恒星,采取的是 氢-氢 聚变形式。
氢-氢 聚变分三步:1、两个 氢1 聚变成一个 氢2 ,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2、氢2 遇上一个 氢1 ,聚变成 氦3 ;3、两个 氦3 相遇,结合成 氦4 并放出两个多余的 氢1 。
反应总方程就是:4个 H1 参与反应,产生 He4 、两个正电子和两个电子中微子。 而 碳氮氧 循环稍微复杂,
分5步:
1、碳12 遇上 氢1 变成 氮13 ;
2、氮13 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之后变成 碳13 ;
3、两个 氢1 跟 碳13 聚变成 氧15 ;
4、氧15 自发衰变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变成 氮15 ;
5、氮15 再遇上最后一个 氢1 ,就放出一个 氦4 ,重新回归 碳12 。
反应总方程前后还是4个 氢1 聚变成 氦4 ,并放出两个正电子和两个电子中微子拿一颗恒星上的核聚变来说吧,比如说我们的太阳,核聚变就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
由于太阳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氢元素,所以目前最要是进行着氢元素的核聚变,恒星通常都是从氢元素开始聚变,由氢元素聚变成氦元素,具体聚变过程为四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但是聚变变之后的氦原子要比反应前的4个氢原子的质量要小,这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质量损失,而损失的质量正是转变成了能量,不过这种质能之间的转换是有损耗的,也就是说损失的质量没有完全转化为能量,氢弹爆炸就进行着这种反应!
当氢元素耗光后,氦元素堆积到一定的量并且温度达到两亿K后,氦元素就突然开始聚变了,这一刻称之为氦闪,氦闪的威力是相当惊人的,氦闪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如今太阳几十万年所释放能量的总和!
依次类推,核聚变会进行到铁元素,那为什么到铁元素就进行不下去了呢?
原来在铁元素之前的元素在进行核聚变是都是释放能量,但铁元素呢,铁原子的构成是26个质子26个电子和30个中子,合成如此多的中子需要吸收大量的能量,也就不会释放能量了,因此合成铁元素需要吸收的能量已经超过了低级元素据变成铁元素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所以当恒星内部出现铁元素的时候,就代表着这颗恒星内部需要吸收的能量已经超过了其释放的能量,这个时候核聚变就不再进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