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章句18-20节原文、译文及注释是什么?

孟子告子章句18-20节原文、译文及注释是什么?

孟子告子章句18-20节是孟子的一段重要言论,它被称为孟子的“告子之章”。这段话主要讲述了人性的善恶之分,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使人性得到提升和完善。下面是这段话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夫唯不同耳。有不忍人之心者,有不仁之耳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恻隐之心,故能有仁义;有羞恶之心,故能有礼;有辞让之心,故能有分别;有是非之心,故能有智。凡此四端者,人皆有之,然各以其志之所之,或亲或疏,或喜或怒,或恭或猥,或贪或愚,其行必合其所志。”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同情心,只是不同程度而已。有同情心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有不仁之耳的。同情心是仁爱的起点,羞耻之心是道德的起点,礼让之心是礼仪的起点,是非之心是智慧的起点。人都有同情心,所以才能有仁义;有羞耻之心,所以才能有道德;有礼让之心,所以才能有分别;有是非之心,所以才能有智慧。这四种起点,人人都有,只是因为志向不同,所以有亲疏、喜怒、恭猥、贪愚等不同的表现。”

注释:

这段话表达了孟子的人性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有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坏。同时,他也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提高和完善的。其中,“恻隐之心”是指同情心,是仁爱之心的起点;“羞恶之心”是指道德感,是道德之心的起点;“辞让之心”是指尊重他人,是礼仪之心的起点;“是非之心”是指判断能力,是智慧之心的起点。这四种起点是人性的基础,也是人性得以完善的根本。同时,这段话也表达了孟子对于个体差异的认识,认为人们的志向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态度。